乡村四月春光好,田埂坡地草木茂盛,树头林间雀啾鸟鸣。那天我和老伴自驾到芦塘水库踏青。无巧不成书,“候鸟”双喜打来电话说:他从海口回到东昌了,让我去他家吃乌饭。还强调说:是用烧柴火的大灶煮的。乌饭,又叫“青精饭”。杜甫在《赠李白》中就曾留有:“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的佳句。
乌饭历史久远。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十种》中写道:“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黑如壁珠,袋盛,可以适远方也。”南烛,属杜鹃花科植物,也称乌饭树、康菊紫、苞越橘、染菽等。南烛的叶、茎和籽实均可入药,含有多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微量元素,具有益精气、强筋骨、明目、乌发和胃止泻等功效。南宋美食家林洪撰写的《山清家供》中说:“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及青精也”,“久服延年养颜。”
南烛,常绿灌木,多枝丛生,全株高约三至四米。在高丽山和仑山那一片山坡地头可以见到。“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这饭便是乌饭。乡村四月“才了蚕桑又插田”,家家户户却为吃顿乌饭依然忙的不亦乐乎。
有一幕我至今依稀记得。那天,我在将要栽插双季稻秧苗的水田里播撒猪粪,是用手一把一把地均匀地播撒。同在一块水田里的明春大哥跟我说:“今天农历四月初八,中午你就到我家去吃乌饭。”忙到晌午收工,跑过去一看,那饭米粒儿说青也不青,说黑也不黑,总觉有点异怪。我问:“怎么弄成了这颜色?”明春指着水缸上的一只脸盆说:“就用这种树叶捣出汁把米泡黑的。”明春还接着说:“我们家做乌饭会加少许糯米,口感软点好吃。”而后,我便悄悄地溜回了知青点。那顿乌饭我为什么没吃,至今我也说不清楚。
在仑山待了5年,最终还是真心喜欢上了乌饭那四溢的清香味道和软糯的口感。
关于乌饭的传说大致有三则:一是闲居天宫的三圣母因思凡下嫁触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关进阿鼻地狱,终年食不果腹。她的儿子沉香不忍看到送给母亲的牢饭,每次都被看守地狱的那帮饿死鬼抢先吃得所剩无几,便用乌饭树汁把白花花的大米饭染成青黑色,饿死鬼果然不敢吃了。二是与战国时期的孙膑有关。战国初期魏国的庞涓嫉贤妒能,不惜设计先挖掉同门挚友孙膑的膝盖骨,使其走不了路。再为骗取孙膑所著的《孙子兵法》将其软禁,还令其亲信将装疯卖傻的孙膑拖入猪圈,以观察真假。一名心地善良的狱卒和孙膑的老伴便煮乌饭捏成团,每天送到猪食槽里让孙膑填饱肚子。保住性命的孙膑,最终获救并射杀了庞涓。三是相传远古时一位强征暴掠的皇帝派出一批大臣到各地收钱收粮,有位在朝为官的人十分怜悯家乡父老连年遭受灾荒,民不聊生,便派出亲信潜回家乡,让老百姓连夜赶做乌树饭。那位钦差大臣挨门逐户地看到家家户户吃的全是黑糊糊的树叶儿饭,便启奏皇上暂免征收了那一带老百姓的钱粮。
尽管关于乌饭起因的传说不尽相同,但似乎都与弘扬孝道与仁爱息息相关,还深深地蕴藏着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和斗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