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高考满分日记

易乐摘抄整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高考满分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此时无声胜有声高考满分日记 篇1

语言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可以让人的心相互连通,让人类的世界变得不再封锁,让文明诞生,让文化流传。

文字,是诠释生活的无声语言。《淮南子》中记载,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老天为祝贺人拥有了智慧而降下粟米,鬼怪因怕自己所做的恶事会被揭发、记载,因而夜哭。先人的历史以仓颉造字开篇,正反映了对文字这种无声语言的虔诚之心。

有时,这种无声的语言比滔滔不绝的讲话要来得有效。日本文化中的俳句以短小精悍而意蕴悠长的特点著称于世,它具有一种独到的禅味和意趣,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称赞它“是最精练的小说”。在俳句作家笔下,风可吟,花可语,鸟自啼,蛙自鸣。俳句这一特点与儒家厌烦滔滔不绝之人的“巧言令色”遥相呼应,还原了文字最本真的模样。

怀着对文字的虔诚,人们赋予了这种无声语言更丰富的意义。遥想当年,《庄子》将物与我之间的距离拉近,把无用之树更为繁茂的道理流传;《易经》以阴阳符号解释万物,促使人们积极探求世界的根本;《三都赋》一出而洛阳纸贵,更是人们对精彩文字的热爱与追捧。屈原在汨罗江畔下笔千言,留下了千古名作,这是他爱国热血的挥洒。鲁迅先生渴望以文字唤醒当时麻木的国人,他笔下字字遒劲有力,如今我们再次品读,他脊梁挺直的形象仍然会浮现在眼前,他的文字正是对中国人的骨气的诠释。

但是,论及文字的传承、这在当代似乎有些可怕。当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字,当人工智能作出第一首诗,古人仔细推敲每个字时的虔诚早已不在。这或许是文字诞生时无人预料到的尴尬。所幸,当一些人沉迷于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时,越来越多的人逆潮流而上,曾有学者说:“世界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书,如此多的书店,也从未有过如此多看书的年轻人。”认真读书的人追溯着文字最初的本真模样,为文化带来新的传承。先人对文字的追求与敬畏,也得以流传至今。

我想,仓颉造字时,一定是无声的。他将日月的形态融入笔画之中,是否就隐含了最早一代人对文字的崇敬?起源于千万年前的文字,绵延千年,为人们注入对文化的信仰。这难道不比空洞的言语更有力量吗?

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如此。

此时无声胜有声高考满分日记 篇2

当我左耳充斥着电视里《超级女声》节目中歌迷的尖叫,右耳忍受《两只蝴蝶》的摧残,我不禁怀念唐诗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美好意境。

“啪”的`一声――停电了,仿佛顺应我内心的请求,世界顿时安静下来。我不禁苦笑,只有停电,世界才如此宁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多可怜,当我们身边到处播放重金属音乐,当我们的大脑被激情、躁动、狂热占领高地,当我们开始接受类似《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的歌曲,当世界名曲被改得面目全非,已然失去了那原始的优雅,我不禁想念那个坐在树荫下,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听60年代那种传声机流泻出来的音乐的日子。我发现我竟找不到一个安静的环境,街上车流如洪水,各种“紧急拆迁,疯狂甩卖”令我厌恶,家中妈妈的《两只蝴蝶》,妹妹的偶像正“哼哼嘿嘿”令我烦躁。现在正好,让我清静一下,让我沉醉这无声的片刻,我不禁想呼喊: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很“佩服”《超级女声》这个节目上,它上我明明白白看到原来专业与非专业没有限制;我很“佩服”《红楼梦中人》选秀,原来还可以这样招募演员;甚至这些演员中一大部分连《红楼梦》都没翻过。没有对角色的了妥,只有外在华丽,又如何将这一经典再现;我很“佩服”那些热衷“摇滚”的的狂热青年,他们“热衷”自己的爱好“,有的竟可以在夜深人静时为广大居民”高歌一曲“,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

本来我是不太反感一些网络歌曲的,那毕竟是人们自己热爱的,是人们自己的歌,可它们制作粗糙,唱功不佳实在让我不敢恭维。我不强调哪个好,也不想消灭流行,我只是认为,当粗俗的、浮躁的,娱乐大众的音乐压倒了那些经典、纯粹,使人心灵宁静的音乐时,我们是否该反思社会中那些浮躁是不是有些过多;娱乐性质的节目的升温是否可以反映我们内心的躁动?

我憧憬“看不见“、听无声”的境界,可是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了。呜呼!哀哉!我也只能在这停电的片刻享受无声的世界。但真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猜你喜欢1:高考日记

再逢高考

对于每个拥有完整学业的人来说,高考必不陌生。记得我的上一个高考距今已有整整五年。在那时候,我怎么也想不到在五年后的今天我又踏进了高考。这次高考与上次的最大不同,应该可以说成是角色的改变。我已经从一名普通的考生变成了一名更普通的监考员。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不同……

上一次,我是考生,满怀着紧张是在试卷上的每个角落,同时挂念着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甚至连钟表滴答的声音,都可以让我的心跳再在自己主观感觉中加速。而今,我是监考员,同样是满怀着紧张。手里掐着《考务工作手册》,详细看着每一个五分钟自己应该做什么,生怕自己失责影响到考生考试。

上一次,也是雨天。淅淅沥沥的雨并不大,那雨让天多了几分清爽,那雨夜减了几分暑热。当时的雨落在的是梨树城的街上,淋漓的是“少年听雨歌楼上”。当时的自己似乎是看到了盼头,知道那考试过后会有的轻松与喜悦。五年过去了,这一次我成了一名普通中学教员,承担着监考的任务。而这次也下着雨,雨落在距家500多公里外的临潢府,真是有些“壮年听雨客舟中”情味,却似乎少了“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辽阔与豪迈。

我记得自己是考生的时候的样子。当时我是听话的:去考试时没有扎腰带、没有带钥匙、没有戴手表。此三者是我平时必须装备的物品,而今亦然。当时的我又是烦躁的,心烦于路那么长,还没能到;心烦在考场上时间总是显得那么的不遂人意:你希望它快些时候,它偏偏过不完;你希冀它多些的时候,它却跑得很快。当时的我又是惆怅的,十二年的辛苦就要在此时流露出来,到底会有怎么样的结果?一切未知。当时的我又是开心的,咬牙结束这么两天,我就是自由的……不再会有老师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灌输,不再会有无尽的题海,不再会有父母一声声没有什么实质作用的叮咛。当然事实证明上面的确没有了,我也同步地失去了一生中最纯美的一段年光。

这次,我站在前面,看着考生们的笔走龙蛇,真是有些当年自己的影子。但终归物非人亦非,这影子是找不清的。我很不解语文科考试时为什么很多人十一点才写到作文,还有些作文最后去写题目。数学科我也不解为什么只有十几道选择填空题,很多人却最后去在答题卡上填涂。我还不解综合科考试时候明明时间紧张,大家却不慌不忙,直到答不完卷也看不出慌张。我最不解的是英语考试时全考场集体放弃听力。是它不算分?还是平时老师教导蒙的比做的准?也不知道是情随境迁,这里的风情不同于我那里。还是我老了,已经迎合不了年轻人。亦或是我和他们今天已经站在了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度观察,都有不同的解读。也许最后一种才是真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飘忽的往事似乎就飘在了上个梦醒之前,可仔细琢磨竟然已经过了很多年。当时的小伙伴今天已经多不联系,甚至不知道彼此身在何方。一次次考试划分着一次次的别离。与人别离,与年龄别离,与身份别离……也许最后是与自己别离。不知道自己以后会逢着多少次高考,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慢慢麻木。不过此时、此刻、此日,我的心尚温,颤动着连接着这个特殊的节日。

猜你喜欢2:高考语文日记

雄鹰接受了天空的辽阔,所以它俯瞰大地;雨儿接受了小溪的叮咚,所以嬉戏于水间。人也一样,有时只有接受了他人的帮助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王安石曾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人生要向前看。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困难,有的可以自行解决,可有的棘手的问题就需要他人的帮助。有的人分得清帮助和施舍,接受帮助拒绝施舍。可有的人自负,把别人的好意当做怜悯、同情,不接受。试问自己,你真的有那么大的能力走出困境吗?如果有就最好不过;如果没有,就放下你的自尊,诚心接受他人的帮助。

接受也不是一味接受,没有人愿意让别人一直在自己这里索取。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反过来有一天,别人有困难时也会接受我们的帮助。这样才能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让温暖走在每个人的身边。

当然,我们也应明白接受怎样的帮助。对于一箪食,蹴尔而与之,是对自尊的一种践踏。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帮助。这是一种施舍,而且明显带着一种轻视。这时,我们要竖起自己的自尊,宁可饿死也不接受这样的施舍。

一位富人为三家穷人捐钱,一家欣然接受;一家表明会偿还;而另一家人认为这是一种施舍,不接受。后面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预料。我最赞成的是第二家,他们没有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接受了别人的好意,也没有认为这是靠山,表明有一天会偿还。他们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接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词不断涌现。有团队,有合作,不就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接受他人的帮助吗。接受别人的帮助不代表你弱,没有能力。而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不代表你很强大,不需要。所以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接受,该接受什么。把别人的帮助作为自己达到彼岸的有力工具。

作为年轻气盛的中学生,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太多外物来辅助让我们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所以,学会接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