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乐摘抄整理的《项脊轩志》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1
《项脊轩志》是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作者以项脊轩为选材组材的中心,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落笔,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情感。就行文线索来看,虽然作者说“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但文章的情感则都围绕“多可悲”拓展开去,重在展现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悲情”。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要抒发的就是前后长达二十年的内心“不得其平的”悲情,多少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在读者心灵深处引起了共鸣。
一.散文的第一节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由既小又破且暗变行明亮、清静、雅致,于是作者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内心的喜悦来自对现实的超然。当然这种超然是暂时的,它恰恰反衬了现实之中作者所负的责任的`沉重。由喜入悲,我们会看到更浓郁的悲。
由此,作者在第三节中先非常委婉地写出了父辈叔伯分家另立,篱芭分隔,离心离得,家道败落。一方面,激励作者发愤苦读,以振兴家族,光宗耀祖为已任,过早的承担起了整个家族的责任。另一方面,又使作者觉得祖母和母亲给他的亲情弥足珍贵,因而这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都成了悲情的内涵。
母亲的早逝,使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而这种思念主要通过“乳二世”的老婆婆的回忆来表现的。除了侧面描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对祖母的印象是正面描写。对亲情的惦念和强烈的责任感融为一体,加深了更深层次上的悲情。
补记部分,作者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通过一棵枇杷树,更寄托了作者无限的哀思,所谓纸短情长,寓不尽的思念于言外。
二.作者因亲人一个一个离去而悲,同时亲情成了他完成家人遗嘱的动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这也许就是作者写项脊轩的出发点。作者在本文中要表达的是世事变迁,先人的慈爱面容、谆谆教诲、殷切期戴如在目前,而又这成为自己的一份沉重的责任时时的警策。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显得重大,终身难以忘怀。一片爱心由于责任感而传承,也传承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三.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家族的自我责任感是相互促动、彼此撞击的。“悲”既是为亲人亡去而悲伤,更是因为承担了更多的尽孝的责任,悼亡情与责任感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更深意义上的悲。自我的悲情与附加着沉重责任感的美好亲情的痴恋相结合,使本文成为千古绝唱。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2
余观先贤古人之文,如庄子《逍遥游》之飘逸,《兰亭序》之感慨,《赤壁赋》之悲怆,皆慕而忘却,唯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时现脑中。先贤奇文故多,境界高妙如空山新雨者不可胜数,然触动己心而心有所感者几无出《项脊轩志》右者。彷如两人,虽整日形影相接,一人喜文,一人爱武,终不可为知己矣。况人之于人皆不可同论,道不同而不相为谋者亦然多见,各归其路,不闻不问,形同陌路而后再无多言,无需怨恨而伤其心,相忘江湖矣。《项脊轩志》,明归有光兴之所至而抒写,其言寥寥不过百余字,其辞质朴如水,去雕饰,还真情,归有光为博功名而修项脊轩,至亲闻之,皆来探望,嘘寒问暖,归有光有感于心,承亲人之关爱,感己身之不争,是谓痛矣。尤是其妻,虽为媒妁之妻,然兴趣相投,耳鬓厮磨,真人生之大幸事也!然好事多磨,美中不足,其妻病而卒,归有光自是悲痛,多年以后,见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读至此处,未尝不心酸叹息,甚而泪下,感人至斯矣!余至此而明,无情之文总致无情之眼,至情之章终遇至情之叹。
何以提及《项脊轩志》?盖因近日闻得家中变故,悲而念起。犹记外祖母仙去之时,余时年尚小,见母亲之类皆声泪俱下,痛不欲绝,受其感染,亦是泪如雨下。其时尚未觉亲人离去之痛,如《项脊轩志》归有光之痛失爱妻者。
今忆外祖母音容,小时最喜外祖母家中小住,往往一住便是数旬,其家远闹市,周围皆苍翠松柏,更有桔园绵延其外,放眼望去,不见其端。每至盛夏,携三两伙伴蹿于其间,或捉迷藏,或轻躺草地,伸手便摘到橘子树上之绿橘,剥其皮而大啖,以至最后牙酸涩,衣衫皆染橘汁清香,脸亦涂之不清,外祖母往往责备两句,便心疼地为我洗脸,擦药于我擦伤之处,余偶然瞥眼看外祖母,皆笑意慈祥,直暖心脾。后稍大,略懂事,即至其家,亦不会如小时那般赖住不走,而外祖母亦如从前那般慈祥,亦不强留。后忽闻外祖母逝去之噩耗,众人皆悲,家中大作法事。余犹记外祖母逝去之安详表情,静静躺着,直到入土的时候,母亲悲痛不可自持,恨不能亲身代外祖母之入棺,余旁静观,亦不知过了许久,唯听风声呼啸,四野寂静。外祖母过世之后,外公孤身一人,数年后,顺时代潮流,择一老人共度余生,余念外婆,终不肯叫她一声外婆,如此数年。外公家中养鸡数只,以作补给,逢年过节,母亲便会拿一只外公家养的鸡,每年过年拜年,亦会先至外公家中,看望他老人家。外公身体健朗,经历风霜数十载,所言亦皆深有感慨,余等后辈围坐火盆旁,听外公闲谈家常,路途寒意尽消。后余远赴西川天府求学,不得常常回家,唯至春节方能看到外公,外公对我很是喜爱,每于言谈之中提及我,余今想来,甚是愧矣。前段时间,漫长考研之路终告完结,我才收到外公逝去的.消息。我呆了几秒钟,便问家中是何时的事情,兄长说是十几天前的事情了,外公死前的一个星期,说了很多话,其中还提到了我,似乎是在对他之一生作最后之总结。余心感慨,念亲恩,忆昔往,忽记归有光《项脊轩志》,心有共鸣而记之。望外公外婆在天国那边永得安好,二老永远健康,尚飨。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3
呜呼,今复有几人知震川先生矣!后学卧病在床,枕边无书,读《震川文集》,得《项脊轩志》,诵之再三,至于呜咽掩涕,悲不能止。
项脊轩,先生家一小阁子也,先生读书之处,亦先生之所立于世间人伦道德文章之所。百年老屋,虽加修缮,想来亦常常漏雨;庭中虽置花木,所谓“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读来惟见寂寞。先生之项脊轩,亦一落拓学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地也。
先生之志项脊轩,岂惟项脊轩之固难忘也。先生难忘者,实在祖母、母亲、妻子之所望于先生者也。先生积学五十余载,文名盖天下,桃李遍国中,尚不能得一进士,做一官吏,以俸禄养其亲,惟困守此轩,偃仰啸歌,兀然独坐。时光流逝,祖母、母亲、妻子相继零落,惟余此轩。是时轩中一木一石,皆成倒流之时光,往昔亲人之音容,历历如在目前。先生写至此,虽不流涕,谁不流涕!
震川先生寂寞矣,先生心痛矣。震川先生虽寂寞、心痛仍固守学子之道。先生无官可做,只有写写文章。无官做自然无友交,亦自然无达官名士可忆并为之志。
所谓坎井之蛙,所忆所志者无非一井之景、一井之情。然先生鳏寡孤独于轩中,亲人之形影出没,轻声细语之音袅袅不绝于耳,妻子所植楷杷树亭亭而立,祖母所遗之象笏仍在,日以继夜,风动树影,万籁有声,如亲人至,如亲人声。先生伏案忆之,志之,不悲不喜,不怒不怨,文章灿然,字字如有神助。故清人梅曾亮感而涕下,曰:“此种文字,直接《史记》,韩、柳不能掩之。”
先生之前五百年,欧阳文忠公之哭梅尧臣,有“诗非穷而不能后工”之说。先生之后四百年,后学亦为先生哭,意文章亦或如是。先生不困于项脊轩则不会有项脊轩惨淡悲苦之鸣,非有此惨淡悲苦之鸣则不能有《项脊轩志》。此日先生之不幸,天下文章之大幸。先生五十九岁始中进士,累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所处之室,所受之禄,当非困守项脊轩时,然文章已每况愈下矣。先生去项脊轩而居于庙堂之上,先生一人之幸,天下文章之大不幸也。
然先生有此文亦足*慰矣。世间有所谓黄钟大吕之作,负道德之重,兼家国之任,此类文章,应由肉食者为之;至于项脊轩时之先生,悲守穷庐,四顾茫然,几几乎殁世而不得遂己志,有《项脊轩志》一文,已入不朽一流矣,吾又为先生庆。先生彼时之困,得其所哉!
震川先生姓归名有光,字熙甫,明昆山人。《项脊轩志》载于《震川文集》,国内各家古文选本多有转载,与余同病相怜者,可以一读。
如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有的学生读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后,写出了以下的体会:“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思考什么,又仿佛在等待什么。春日的阳光暖暖地在它身上流着,微风轻轻地拂动它满身的绿叶,于是,它又开始了轻轻的诉说。枇杷树,你是在说那个春天的故事吗?八年前,是她在这项脊轩的小院中亲手将你种下。哪能,那是一个多美的春天啊!可是如今却只有我和你在这里寂寞地等待,等待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奇迹。枇杷树啊,那满树碧绿的,是你的思念吗?”归有光将自己满腔的.思念掩藏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里,表面不动声色,小作者却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作者却渗透在字面之后的沧桑之感和怀旧之情坦露在了读者面前。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4
《项脊轩志》虽冠的“项脊轩”名,实际上着重记叙的是曾生活于轩中的人和曾发生在轩中的事,以此表达人亡物在、世事变迁的感慨。在我看来,作者对项脊轩的叙述其实是对记忆所作的一次凭吊。
记忆总是与时间分不开的。最近有报道说物理学家巴伯提出
时间是并不存在的东西,在巴伯看来,每个生命个体所经历的每一刻D生、死,以及生与死之间的每件事D都永远存在。按他的说法即是“我们生命的每一瞬间实际上都是永恒的”。根据这个逻辑,记忆于人类也是无益的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自己必然会经历生老病死不说,身边的一切人事也会由于时间的
流逝而变作只供事后追怀的记忆,即便永恒,也只能是永恒的’回忆。
项脊轩也由于时间的缘故而成为作者的记忆。但记忆中的项脊轩却绝然不似现实中的项脊轩,现实中的项脊轩装载的是实物,记忆中的项脊轩中却只有浓浓的情思。日影雨泽、桂竹庭阶,以至今已亭亭如盖的批把树,无不饱含着已故之人的温情和生者的悲情,真是死者已矣,生者何堪!
于是让我感到对时间的恐惧,也对身边的一切倍感珍惜起来。我深知道,后悔和遗憾永远都只是一种无奈的自我晰弄,当一个人开始感慨“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时候,这个人是何等的凄凉悲苦。
因此牢牢地把握现在吧,不要让自己仅仅生活于记忆之中。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5
《项脊轩志》主要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描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达对家庭兴衰变幻的无限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和亡妻的的深切怀念。
每当我读到“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人鸟相亲相和,富有诗情,增添生活之乐。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其境界又很大。
每当我读到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对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却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让人怀念。再如对祖母的描写,一见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了祖母对孙子的亲切、疼爱之情。
每当我读到“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读至此,心中不免羡慕。“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读至此,替作者“泪飞顿作倾盆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看似寻常的.感慨,却包含了岁月的变迁,人之悲欢,造化之弄人,最终,淡定了,却也不能忘却的思念。
读了《项脊轩志》之后,我感受到作者历久不忘、亲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是人生之树上最具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里最动人的浪花。等我们细细品味,至诚至真之亲情贯穿在悲欣交加的的生命里,其情醇厚,历久弥坚;其香幽然,百世流芳。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6
我今天读了《项脊轩志》一文,它讲了归有光青年时代的书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当我看到:汝涕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似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几句平淡的话语,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孩子来说,却是再温暖不过的慰藉了。如果拿归有光和我比的话,我可真是太幸福了,我有一对爱我的父母,我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我是“应有尽有”,而归有光是“一无所有”。我应该珍惜现在我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感恩父母、尊重长辈,帮妈妈干些家务活,不能再让父母累心于我了,况且,我还要当妹妹的好榜样呢!
当我看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只语片言几句话,语气亲切而又诙谐,我能强烈的感觉到祖母对孙子传达的亲切、疼爱的感情。
最后,当我看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以亭亭如盖矣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一棵可以罩住天的琵琶树下,吟着诗向树梢上望去,泪水盛满了他的明眸,一个女人的图像似乎又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个人就是归有光,那女人是他的妻子,而这颗枇杷树就是归有光的妻子在她的生命被画上句号的前一刻种下的。我读到这里时都快“泪飞顿作倾盆雨”了!
我希望大家也能看看《项脊轩志》,和归有光一起走进家人的亲情。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7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整篇文言文中最令人难忘的千古名句。高中读的时候只是觉得很有韵味,所以喜欢;现在读着感同身受。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爷爷在院子里栽了一棵不知名的小树,没几年的时间,它就顽强的长成了一棵能独当一面的大树。春天万物复苏,我们家的大树也会冒出嫩绿的小芽儿,开出甜蜜的花儿,我们淘气的三姐弟老爱去招惹前来采蜜的小蜂,每到这时候,爷爷都胆战心惊地训斥我们。夏天午休起床后,我们就迷迷糊糊的搬个小板凳坐在树荫里面,听着知了充满活力的’长啸,继续打盹儿。在秋高气爽时节,弟弟缠着爷爷在树上绑上绳子玩儿荡秋千。冬天树上覆盖一层厚厚的雪的时候,我们姐弟三个就合力使出吃奶劲地摇树,让雪落在身上假装自己是雪人,每次都能逗笑爷爷。
虽然爷爷已经去世了三年,但每次看到院子里的大树,就会感觉到爷爷一直在我们身边,下一瞬间就会搬着小板凳坐在树下乘凉。最近一次回家,发现那颗承载着爷爷音容笑貌的大树不见了,奶奶说因为要拓宽路面被强制锯掉了,那一刻突然清晰地感觉到爷爷离我真的越来越远了。一个恩施的室友说,她外婆在小时候栽了一棵桂花树,长得很壮,开的花又香又漂亮,远远胜过普通的桂花树,吸引了很多游客和专家前来观赏,当地政府甚至提出了高价购买,外婆拒绝了出售,依然自己悉心照料。去年的时候,外婆因为重病去世了。今年金秋时节,外婆的美丽桂花树,再也没有开花,而且有些枝丫出现了枯萎情况,邻居说桂花树估计活不长久了。
我们是相思之人没有了相思之树,而室友外婆家的相思之树没有了相思之人。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8
《项脊轩志》主要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描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达对家庭兴衰变幻的无限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和亡妻的的深切怀念。
每当我读到“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人鸟相亲相和,富有诗情,增添生活之乐。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其境界又很大。
每当我读到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对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却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让人怀念。再如对祖母的描写,一见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了祖母对孙子的亲切、疼爱之情。
每当我读到“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读至此,心中不免羡慕。“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读至此,替作者“泪飞顿作倾盆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看似寻常的感慨,却包含了岁月的变迁,人之悲欢,造化之弄人,最终,淡定了,却也不能忘却的思念。
读了《项脊轩志》之后,我感受到作者历久不忘、亲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是人生之树上最具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里最动人的浪花。等我们细细品味,至诚至真之亲情贯穿在悲欣交加的的生命里,其情醇厚,历久弥坚;其香幽然,百世流芳。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9
呜呼,今复有几人知震川先生矣!后学卧病在床,枕边无书,读《震川文集》,得《项脊轩志》,诵之再三,至于呜咽掩涕,悲不能止。
项脊轩,先生家一小阁子也,先生读书之处,亦先生之所立于世间人伦道德文章之所。百年老屋,虽加修缮,想来亦常常漏雨;庭中虽置花木,所谓“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读来惟见寂寞。先生之项脊轩,亦一落拓学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地也。
先生之志项脊轩,岂惟项脊轩之固难忘也。先生难忘者,实在祖母、母亲、妻子之所望于先生者也。先生积学五十余载,文名盖天下,桃李遍国中,尚不能得一进士,做一官吏,以俸禄养其亲,惟困守此轩,偃仰啸歌,兀然独坐。时光流逝,祖母、母亲、妻子相继零落,惟余此轩。是时轩中一木一石,皆成倒流之时光,往昔亲人之音容,历历如在目前。先生写至此,虽不流涕,谁不流涕!
震川先生寂寞矣,先生心痛矣。震川先生虽寂寞、心痛仍固守学子之道。先生无官可做,只有写写文章。无官做自然无友交,亦自然无达官名士可忆并为之志。
所谓坎井之蛙,所忆所志者无非一井之景、一井之情。然先生鳏寡孤独于轩中,亲人之形影出没,轻声细语之音袅袅不绝于耳,妻子所植楷杷树亭亭而立,祖母所遗之象笏仍在,日以继夜,风动树影,万籁有声,如亲人至,如亲人声。先生伏案忆之,志之,不悲不喜,不怒不怨,文章灿然,字字如有神助。故清人梅曾亮感而涕下,曰:“此种文字,直接《史记》,韩、柳不能掩之。”
先生之前五百年,欧阳文忠公之哭梅尧臣,有“诗非穷而不能后工”之说。先生之后四百年,后学亦为先生哭,意文章亦或如是。先生不困于项脊轩则不会有项脊轩惨淡悲苦之鸣,非有此惨淡悲苦之鸣则不能有《项脊轩志》。此日先生之不幸,天下文章之大幸。先生五十九岁始中进士,累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所处之室,所受之禄,当非困守项脊轩时,然文章已每况愈下矣。先生去项脊轩而居于庙堂之上,先生一人之幸,天下文章之大不幸也。
然先生有此文亦足自*矣。世间有所谓黄钟大吕之作,负道德之重,兼家国之任,此类文章,应由肉食者为之;至于项脊轩时之先生,悲守穷庐,四顾茫然,几几乎殁世而不得遂己志,有《项脊轩志》一文,已入不朽一流矣,吾又为先生庆。先生彼时之困,得其所哉!
震川先生姓归名有光,字熙甫,明昆山人。《项脊轩志》载于《震川文集》,国内各家古文选本多有转载,与余同病相怜者,可以一读。
如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有的学生读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后,写出了以下体会:“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思考什么,又仿佛在等待什么。春日的阳光暖暖地在它身上流着,微风轻轻地拂动它满身的绿叶,于是,它又开始了轻轻的诉说。枇杷树,你是在说那个春天的故事吗?八年前,是她在这项脊轩的小院中亲手将你种下。哪能,那是一个多美的春天啊!可是如今却只有我和你在这里寂寞地等待,等待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奇迹。枇杷树啊,那满树碧绿的,是你的思念吗?”归有光将自己满腔的思念掩藏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里,表面不动声色,小作者却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作者却渗透在字面之后的沧桑之感和怀旧之情坦露在了读者面前。
《项脊轩志》简介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 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 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项脊轩志》读后感 篇10
余观先贤古人之文,如庄子《逍遥游》之飘逸,《兰亭序》之感慨,《赤壁赋》之悲怆,皆慕而忘却,唯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时现脑中。先贤奇文故多,境界高妙如空山新雨者不可胜数,然触动己心而心有所感者几无出《项脊轩志》右者。彷如两人,虽整日形影相接,一人喜文,一人爱武,终不可为知己矣。况人之于人皆不可同论,道不同而不相为谋者亦然多见,各归其路,不闻不问,形同陌路而后再无多言,无需怨恨而伤其心,相忘江湖矣。《项脊轩志》,明归有光兴之所至而抒写,其言寥寥不过百余字,其辞质朴如水,去雕饰,还真情,归有光为博功名而修项脊轩,至亲闻之,皆来探望,嘘寒问暖,归有光有感于心,承亲人之关爱,感己身之不争,是谓痛矣。尤是其妻,虽为媒妁之妻,然兴趣相投,耳鬓厮磨,真人生之大幸事也!然好事多磨,美中不足,其妻病而卒,归有光自是悲痛,多年以后,见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读至此处,未尝不心酸叹息,甚而泪下,感人至斯矣!余至此而明,无情之文总致无情之眼,至情之章终遇至情之叹。
何以提及《项脊轩志》?盖因近日闻得家中变故,悲而念起。犹记外祖母仙去之时,余时年尚小,见母亲之类皆声泪俱下,痛不欲绝,受其感染,亦是泪如雨下。其时尚未觉亲人离去之痛,如《项脊轩志》归有光之痛失爱妻者。
今忆外祖母音容,小时最喜外祖母家中小住,往往一住便是数旬,其家远闹市,周围皆苍翠松柏,更有桔园绵延其外,放眼望去,不见其端。每至盛夏,携三两伙伴蹿于其间,或捉迷藏,或轻躺草地,伸手便摘到橘子树上之绿橘,剥其皮而大啖,以至最后牙酸涩,衣衫皆染橘汁清香,脸亦涂之不清,外祖母往往责备两句,便心疼地为我洗脸,擦药于我擦伤之处,余偶然瞥眼看外祖母,皆笑意慈祥,直暖心脾。后稍大,略懂事,即至其家,亦不会如小时那般赖住不走,而外祖母亦如从前那般慈祥,亦不强留。后忽闻外祖母逝去之噩耗,众人皆悲,家中大作法事。余犹记外祖母逝去之安详表情,静静躺着,直到入土的时候,母亲悲痛不可自持,恨不能亲身代外祖母之入棺,余旁静观,亦不知过了许久,唯听风声呼啸,四野寂静。外祖母过世之后,外公孤身一人,数年后,顺时代潮流,择一老人共度余生,余念外婆,终不肯叫她一声外婆,如此数年。外公家中养鸡数只,以作补给,逢年过节,母亲便会拿一只外公家养的`鸡,每年过年拜年,亦会先至外公家中,看望他老人家。外公身体健朗,经历风霜数十载,所言亦皆深有感慨,余等后辈围坐火盆旁,听外公闲谈家常,路途寒意尽消。后余远赴西川天府求学,不得常常回家,唯至春节方能看到外公,外公对我很是喜爱,每于言谈之中提及我,余今想来,甚是愧矣。前段时间,漫长考研之路终告完结,我才收到外公逝去的消息。我呆了几秒钟,便问家中是何时的事情,兄长说是十几天前的事情了,外公死前的一个星期,说了很多话,其中还提到了我,似乎是在对他之一生作最后之总结。余心感慨,念亲恩,忆昔往,忽记归有光《项脊轩志》,心有共鸣而记之。望外公外婆在天国那边永得安好,二老永远健康,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