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时令走到春分的节点,便步入了春季中点了,立春已被甩在了身后,也把孟春的清寒丢到了那儿。天气和暖,草长莺飞,昆虫开始活动了,鸟儿们成群结队飞向山野、田畴、树林,聚在一起开个会,相约一起去寻找可口的美味——那些蠢蠢欲动的昆虫。
山乡野老们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也像鸟雀一样,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话,说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说来说去,三句话不离本行,话题一定会转移到农事上。
晚上回家,上床睡觉,半夜便醒了,再也睡不着了,干脆起床,到牛棚里去喂牛,把老伴也喊起来,套牛拉车赶集买树苗,节气都到了春分,该栽树了。
清人宋琬这首《春日田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闭门造车,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种味道,尤其是“夜半饭牛呼妇起”,老农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春分时节栽树,怎么就让老农如此激动呢?
从诗的三四联,可以推测到,老农与他的老哥们闲聊了什么。聊天看似漫无目的,无边无际,说古道今,总有个基本点。春分节气,话题自然要落在春分上,老农在未闲聊之前,或许日子过得糊里糊涂,不知初一、十五,从聊天中,他捕捉到一个让他睡不着的信息,时令已到了春分,要栽树了。
栽树,对农人来说,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农人对栽树极为上心。
宋琬是清初人,生于明末,距今400余年,时间并不是太长,可从他的诗句中,我发现清人植树比现在迟了一个节气。
而今,我们的植树节是3月12号,阴历的2月初,是在惊蛰节气里,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植树提前了半个月呢?
我是给不出像样的答案,或有人说,诗歌是文学艺术,允许虚构夸张,不能穿凿,或许吧,我也只是好奇心起。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淮北的冬天,河里结一层厚厚的冰,俗称河道封凌,可以跑冻,不是跑一天两天,是可以跑一个多月的冻。在教室里读书,手都冻僵了,抓不住笔,脚冻得跟猫咬了似的,不禁想跺脚,一个人起头,全班人效仿,教室里响起整齐的跺脚声,老师也跟节奏,在讲台上跺。立春了,天气依然寒冷,谚曰:“立了春,瞎欢喜,还有45天的冷天气。”
而今,冬天,河水很少有结冰的机会了,冬天都不大冷,春天也只得顺应潮流了。天气变暖了,或有可能,栽树就提前了,当然,想在更崇尚科学,不能老是翻着老黄历。
据说科学的栽树时间,是在树木冬天休眠的时候。树睡着了,人们把它连根带土挖下来,移栽到别处,等到春天,万物复苏,树也醒了,发现有点不对劲,好像换了个环境,以为还在睡梦中呢。我觉得这种说法更具文学趣味,细细想来,似乎也有道理。
其实,植树节亦不过是人为设定的,并不是说,非要到此日方可栽树,它的意义似乎在于提醒人们要爱护自然。自古以来,一般都在春季里栽树,时令节气是铁定的自然规律,局部微调可以,不遵守时令,怕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