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课心得体会

易乐摘抄整理的表演课心得体会(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1

“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

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银幕上的斯琴高娃怎么一会儿是善良,贤惠而内秀的农村妇女玉贞(《归心似箭》),一会儿又成了市俗,泼辣而又纯真的车行主女儿虎妞(《骆驼祥子》),接着又以既冷酷又热情,既阴沉又睿智的日本战犯川岛真美子(《再生之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边有什么诀窍?

表演的实质

1“三位一体”。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2“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3“三种素质”。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4“三种能力“。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A、是基本功、基础训练,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艺术的第二天性。

B、是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包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的本领。

C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包括电影的观念,当代的观念,也包括艺术传统的规律与观念,宏观观念的落后与偏颇都将导致微观艺术创作中的陈旧与失误。近年来,人们在银幕表演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视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的探讨,不少演员在创作中尝试到观念转化的甜头。

5、“创作的三步进程”。指人物形象塑造中所经历的“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三个阶段。

6、“评价的三方面因素”.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剧作提供的文学形象、离不开导演的处理,当然更离不开演员的自身的创作。因此必须从剧作―导演―演员三方面努力,进行综合治理,才能真正提高银幕表演的水准。反之评价演员的表演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

7、“三种派别”。前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表演分为三种派别:匠艺、体验派、表现派。

在表演艺术领域里,关于创作方法、表演学派,历来就存在着体验派和表现派旷日持久的争论。两派争论了数百年。表现派的代表人物有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哲学家戏剧理论家狄德罗和著名法国演员老科格兰。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18世纪英国著名悲剧演员欧文、意大利著名悲剧演员萨尔维尼及前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国在60年代,由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狄德罗(谈演员的矛盾)》,引起了一场大论争。

表现派主张演员只要在排演场排演时,体验经历一二次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寻找到足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外部形式,以后每次演出只要冷静而理智地再现这种形式去打动观众。

体验派主张演员在每一次排演和每一场演出中,都应尽力地、或多或少地体验角色的情感,都应该动情,并将这种感情通过外部形式传达给观众、从而感染观众。

匠艺型的演员根本不去体验角色的感情,仅仅用一套规定死的刻板模式去扮演角色,匠艺不是艺术。然而,在我们的艺术中却经常出现匠艺。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匠艺》一文中指出的:“在任何艺术中匠艺都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戏剧通俗易懂,所以在戏剧中匠艺得到了特别广泛的流传。这是我们这行艺术中的坏事,对这种坏事应当经常地而且很巧妙地进行斗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给匠艺列出的种种罪状:读词和发声的`刻板;造型和形象的刻板;甚至于连情感本身也捏造。在处理演员复杂内心的过程时,匠艺是从最外部着手解决的,也就是本末倒置,它只是模仿体验的外部结果。比如:爱情、命令、力量、死亡(匠艺只认为有两种死法:心力衰竭和窒息,“胸部内缩或者撕破衣领。”时代发展了,当今人们主张体验派与表现派的结合。

8、“三种演剧体系”。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中国戏曲艺术(亦梅兰芳)斯氏强调产生情感,进入情节,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布氏主张演员与角色情感上保持距离,双重自我形象出现,一种“间离”;梅氏(传统中国戏曲)则主张两者结合,即情感与理智结合,虚实结合,强调演员与角色熔铸为一个整体。

9 、“双重生活”。演员在创作生活中过着双重生活,一方面表现为人物形象―角色,另一方面又作为形象的主人―创作者,两者既矛盾又统一,这就决定了艺术创作中必须过着双重生活,第一“自我”过着形象生活,体验着形象的情感;第二“自我”则掌握和监督这种体验并有控制的艺术地加以表达。表演艺术即是内部与外部的统一体,又是理智与情感互相交替的统一体。我们既追求“神似”,又要追求“形似”,做到形神兼备,“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10、“角色中的自我与自我中的角色”。掌握好双重人格,过好双重生活才能解决好演员与角色的矛盾统一。我们说一切表演艺术的创作都要掌握好“角色中的自我,自我中的角色”的辩证统一。表演创作中所有的形象都离不开具体的演员:张良的董存瑞、斯琴高娃的虎妞、等等,而又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演员在艺术创作中必须熟悉和驾驭矛盾的双方―自我与角色。一方面了解自我创作的优势、弱点和特点,探索自我的创作路子;另一方面是熟悉角色,寻找到自我与每一个角色的桥梁。演员的创作不但离不开自身的外形、气质条件,也离不开自身的创造条件。不同的演员具有不同德可塑性,存在着不同的戏路(然而随着演员的努力、是可以开拓和改变的)抛开自我,去直接表演形象,表演结果,难以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容易导致虚假、过火的表演。然而,仅仅停留在演员自我,谈不上艺术创造,这两种倾向都不足取。

第二节 表演的基础训练

任何艺术都有它的基础训练。表演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样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前苏联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积前人以及他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创立冷酷完整的表演体系,系统而科学的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斯氏在他的《演员自我修养》第二卷中提出了表演的诸元素。

1、注意力集中:整个精神和形体天性的完全集中。只要演员在舞台上真实的动作,真听,真看,真感觉,就能逐步寻找到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2、肌体控制:即演员做到在创作中,根据人物性格与剧情的需要,该紧张的部位紧张,该松弛的部位松弛,达到表演的准确、适度,协调并富于魅力。真正

在舞台上、镜头前做到极度松弛自如是相当难的,需要演员具备形体、心里素质和不懈的实践锻炼。

3、真实感与信念:这就需要演员假戏真做,需要演员具备信念感。培养演员对剧情、剧中的环境、规定情境、人物关系、发生事件等等具有真挚、强烈的信念与真实感,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

4、想象:想象是演员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前提。在整个创作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演员正是依据剧本提供的虚构事实和人物的基础,用自己对生活中熟悉、理解、感受、积累的素材,进入艺术构思的想象过程,丰富和深化人物形象,规定情境,并在内心造成相适应的情绪,激起相应的体验、欲求、意向及动作。想象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来源于演员的心理体验和情绪记忆,来源于演员的大胆幻想与联想。应该让想象也成为演员创作的第二天性。在创作中养成一种想象生活得艺术习惯,学会进入想象的第二现实。

5、情绪记忆:指演员创造角色中调动自己过去的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唤起人物相应的情绪与情感。情绪记忆在表演创作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也是内心创作的最好素材,心理技术的重要手段。

6、交流与适应:交流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保持新鲜真挚的感受是交流的最佳状态,有时甚至出现可遇不可求的即兴瞬间交流。一定要防止形式上、表面上的交流。掌握交流,最主要的是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去感受,使人物“活”起来,也就是活交流。活的交流为“有机的交流”,它需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判别周围情况和选择对象;第二阶段是对象注意自己;第三阶段试探对象的心灵;第四阶段:把自己的视象传达给对象,还要使他以内心视觉看到交流的主体本身看见了什么和怎样看见所传达的东西;第五阶段对象的反应,双方交互地发出和收进心灵的潜流。

适应指演员在表演中与对手交流时彼此作出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并影响对手的一种技能。适应能补充语言的不足,能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对方。

7、速度与节奏: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也就有节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我们生存的每一瞬间,我们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某一种速度节奏。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节奏贯穿表演过程中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在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两者有区别又不可分割。节奏一词由希腊语“PHTMOC”一词沿用变来的,表示着程度,程序、匀称的活动等意思。节奏这一概念反映着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所固有的一种品格和规律。如白昼与黑夜或是一年四季的交替、星球的运动、人的呼吸,节奏是反映着宇宙的次序和协调的概念,瑞典著名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过:“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8、单位与任务:单位分析好剧本中的角色与事件。任务是指一个单位中所含有的一个创作任务,即角色要“做什么”的意向、欲求。命名―即从单位中引出任务的心理技术,是给单位想出来最能说明其内在实质的名称,并用东西来规定单位中的任务。名称是单位的概括与精华。

9、表演的核心元素―动作“没有行动与幻想的结合,就没有伟大的艺术。”―罗曼・罗兰,表演艺术更是如此。动作是戏剧的根基。戏剧是以动作表现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动作也是演员的核心元素。“戏剧”一词在希腊文里的意思就是“完成着的动作”。“演员”一词是说“动作的人”(he who acts)。演员的任务是以“再现人的动作来再现角色的”。因此称表演为“行动的艺术”,称演员为“动作大师”。

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认为:“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

表现派大师莱布希特也提出:“演员借助他的全部肌肉和神经,在一种摹仿的动作中来观察同代人,这种动作同时又是一种思维过程。在单纯的摹仿中,最多只能表现出被观察的事物,这是不够的,因为它能表达出来的原意,声音非常纤弱。为了效法达到反应,演员看着人们,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表演给他一样,一句话,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介绍给他进行思考一样。”中国戏曲更是综合“唱”、“做”、“念”、“打”的手段,而以动作为主的艺术。

10、动作的艺术和艺术的动作“动作是人们意志的体现”――黑格尔的《美学》。他说:“在戏剧里,具体的心情总是要发展成为动机或推动力,通过“意志”达到动作,达到内心理想的现实。”

动作的特点:

(1)动作是在规定的情境的制约下,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心理、形体的活动。

(2)动作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由意志产生的,一切动作都是产生于意志与愿望;

二是有一定目的,任何动作都有它的目的,而目的是为了改。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2

一个学期匆匆而过,话剧社的活动也暂时落幕,回想过去,我们一起去看话剧表演,感受大佬的演技,一起在笃志会堂即兴表演抑或是排一个完整的段落,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对话剧的兴趣被激发了,同时临场发挥能力得到了提高。话剧社的每一次活动都很有意思,且很有意义。通过每次的即兴编剧和台上的表演,锻炼了我应变能力,提高了表演能力。我在话剧社学到了一些表演知识和技巧,对本学期的社团活动很满意。话剧社无疑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有着相同的对于戏剧的热爱的人们走到了一起,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于表演的热爱。

高一上学期在二附中数不胜数的社团中选择了话剧社,最开始是被招新海报所吸引,话剧社不像其他的社团一样彩打海报,而是选用复古风。这一学期高一同学在话剧社和社长以及高二的学长学姐学到很多表演技巧。平时一般会分组演出,一组表演,其余的人当观众,表演结束后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意见。在多次表演话剧后,我们懂得了如何随机应变,剧情不能太跳跃,一定要有中心立意,且表达明白,台上只能有一个人说话……我们还进行过剧本讨论,反转是很漂亮的点睛之笔,但如果运用不恰当,就是一场灾难,逻辑合理反转出乎意料是一部好话剧的基础。虽然这一学期并没有什么好的作品,但还是收获良多。一周一次的话剧社表演可以给我很多欢乐。上台表演也渐渐轻车熟路,从一开始的紧张得一言不发,到最后学会和学长抢戏。确实给每个人留下难忘的回忆。

日常的社团活动大概可以总结为即兴表演和有剧本的非即兴表演即兴表演所带给我们的锻炼主要体现在了对艺术表演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不怯场的自信程度,都说艺术是相通的,即兴表演想必与演讲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共同之处,同时它更胜一筹的在于情况变化的突发性和多变性…然而社团中大家都非等闲之辈,这一幕幕戏搭下来,不管是演的好也好不好也好,总归还是有收获的。而对于有剧本的戏,感觉上恰恰是最麻烦而且难演的。总的来说,每一次的活动都是一次能力的提高同时又放松了同学们。比如即兴话剧:从素质的提升来看,即兴话剧可以很好的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处理意外)还有团队合作能力(大家相互配合),沟通能力,想象力等等,所以参加社团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3

这一学期对我来说真的是获得了很多东西,其实在写之前我认真的看着笔记回想了很多学过的东西,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个练习都有他训练的目的,仔细想想每个练习我们都会获得很多东西有的或许多有的或许少。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时候我所感受到的是成为好演员的一个素质。

学期下来,我发现表演者需要一个好的创作状态!我觉得好的创作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1)做合格的专业要改造自己,学会改造自己。

2)演员要学会调节不能通过外部事物影响自己的创作,使自己注意力集中。

3)必须生动灵活,身体与面部表情。

4)当我们想完成目标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行动。

5)舞台与生活,舞台上必须经过加工,但必须是有因果顺序的。

6)舞台上的演员,必须是有目的的,有任务的!

而且我觉得演员自我与角色融为一体,演员与角色的关系。反复体会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中点滴的回忆,遇到事件的时候一定回过头来想想静下心来。我们要达到一个目的我们采取了多少行动。要善于利用道具,打扮自己,有选择的的选择道具。投入角色,不受影响。

我认为人的身体是由思想与呼吸来控制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必须先控制好自己的呼吸与心里,除此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研究演员行动的目的。行动线是怎样的从自己的身体与内心出发,作为演员要有自己的行动线,根据身体所收到的刺激由身体到内心,有内心带动呼吸与身体,以角色的身份来看这个世界与人物的关系。我认为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话好像突然给我指明了方向,角色背后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并非表面不能只有形似,要从各个方面了解角色,自我控制心里和身体合一。

努力的使自己中性,排空杂念要活在当下,我发现做了几次工作坊,每个学习表演的老师、艺人、大师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注意力、气场、能量的收放。这让我明白了很多,演员不能骗自己的身体,要活在当下。

我们一直在强调身体的控制,发现必须自己不断的尝试才可以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身体,看看身体达到什么程度给自己的情绪带来什么样的反应,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在进行身体创作之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1.身体的放松与收紧牵动身体的每一处肌肉,包括手指、眼睛……全部的神经都在工作都在用力。

2.随时准备可以做出任何动作,收放自如。如果注意力集中。创造、创作过程都不会间断。

3.肢体处于放松状态,老师也说过强调过,表演者的放松与平常人的放松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状态就像充满能量的气球。

4.我认为在创作之前人或创作者是保持一种中性的状态,我觉得这样有利于创作,如果没有也要控制自己的身体。

5.创作过程中,保持状态不变,没有杂念。

6.尊重对手给的矛盾的语言和身体上的动作。表演者是感性的通过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身体所感受到的刺激,马上通过身体与语言表现出来。

在最近的这一阶段老师也有所提到观察生活,我记得有一次我去观察两三个外地一起来上海收破烂的,在我不断盘问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观察不仅仅是只看外表,原来他们的背后也有很多故事,他们也承载着家庭,孩子,老人等。那天我突然明白或者观察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反过来讲如何将自己观察到的进行处理,人物观察在观察后我觉得应经过精心的改造和处理,在作品的’时间上有所剪裁,我们要学习如何剪裁。将人物还原生活的同时将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的行为组合起来,我在这方面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演员课通过人物的外形、动作判断人物的心里,找到能够吸引观众的亮点引发观众与你同样的感觉和反应。

应有选择的观察与修改,使作品更有戏剧性、更青春。尽量尝试与自身性格有差异的人,进行模仿,动作细心,心里明确,我们可以透过角色的心里来感受这个世界,这样就会得到的更多。学会删减、提炼、把人的复杂的心里感情(要有心里体会)(就像我心底的东西,这个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作品一定与“我”有什么关系有真实体会,要有生活质感。

我们在做一生活的行动,一定要有目的。这一方面我有深刻的体会,因为在台上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会出现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舞台上站不住的感觉,没有明确的目的,我们的行动路线与动作就不明显,我感觉似乎突然明白了许多,我的行动要有明确的目的。

演员的感情与感觉要非常的明确非常的精准,如(我爱一个人,我是怎样的感受,如何程度的爱她)我们要精确我们的感情,试着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试着反问自己。给自己明确的目的,精确自己的感情,将身体某一部分对环境的感觉带动我们的全身。在上课时我明白了许多事情,也可能在老师点评的时候突然明白,我感觉我的获得是通过课上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获得的,我发现这是我提高自己的一种方法,我在想自己问题的同时,通过老师专业语言的点评,突然有种被点透的感觉,感觉非常好。理性,这个问题我感觉我有所解决,记得在和遥远做练习的时候老师突然说我用很多经验,脑子一直是理性的思考,从那开始我好像被一棒子打醒了。

其实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创作之前演员需要大量的理性思维,要考虑角色、行动的合理、台词……但是我个人在做表演的时候会想这个像那个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敢做太理性,发现自己在台上什么表情都做不出来,总是有个第三只眼睛在监视自己,感觉很不舒服,自己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的时候都很僵硬,我觉得这样在台上太可怕了,很不自在。我也自己在找自己的问题所在,觉得是因为我不能完全的投入!这是我进阶段遇到的问题。但是我发现我慢慢在把直觉放给身体。慢慢的观察对手给我带来什么,然后做出反应。

演技训练是演员所需要的技能与培养演员技能。要明白演员自己在舞台上的目的。记得最近做过一个练习我坐在台上另一个人过来与我说话互相适应,但是我发现自己与上来的对手完全交流不上,自己心里一点目的和欲望都没有感觉自己很无助不知道该干什么这种感觉很难受,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演员在舞台上没有目的是非常可怕的,这让我明白了很多。真正的技巧就是从角色的角度想,演员必须有真实感觉能力,有演活角色的欲望,把角色的性格与观众分享,明白角色的行为动机,在现角色的情感。

说到这里,说道对手的问题,其实我感觉对手可以给你带来你在舞台上的全部,我一直想从对手身上获得到一些东西,发现每个人都是很毛躁的,在舞台上,没有把心真正的放下来关注对手。关注对手给你带来了什么,自己在对手身上到底获得到了什么,对手真正给我带来了什么,我在对手身上需要什么,想获得什么等。在考试这几天我获得了很多东西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直感,在最后的几天我也一直在平衡直感与理性,我发现自己可以改变,但理性还是有的,好像在后几节课找到了直感。感性的身体,演员需要这个。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3月1号,在联校教研组的组织下,我有幸观摩了一些数学名师的优秀课例,感受颇深。他们的课既没有刻意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刻意的教具,但那幽默风趣的语言、超凡的教学机智,处处体现着教学艺术的魅力,使我久久为之震撼!

吴冬冬老师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对教材的挖掘深度以及教学设计的新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吴老师通过立体的课件、动态的画面配合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切土豆),最后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知识的获得建立在学生经历的过程之上”的理念。

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情境问题列出的算式发现问题:因数和积,谁变了?它是怎样变的?为什么会这样变?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突出了教学的实效性。

章雅玲老师的《垂直与平行》别出心裁,自制了一个长方体纸箱,在纸箱的正面画了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认识了这组平行线后,突然,章老师用小刀在平行线间切了一刀,然后旋转了起来,两条直线立刻呈现在了不同的平面上。短短的几分钟,通过这动态直观的演示,学生轻松理解了“同一平面内”这一难点,真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俞正强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在课堂中就地取材,在纸袋里装粉笔,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岁数、会场的人数,甚至拿自己秃顶的头发来启发学生,学生在俞老师诙谐幽默的课堂语言中不间断的思考着……尤其是他经典的反复问话“小朋友你今年几岁?”、“一共有a人,小朋友30人,那么大人有多少人?”,使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虽然没有课件,但精彩程度不逊于年轻老师有课件的课堂。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将把这次活动中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争取与名师一路同行,拾遗一路花香。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5

这学期我们的实训课是两周的戏剧表演。不知不觉中,戏剧课就飞快的结束了,回望这门课,我总有千万的感触。虽然表演有着的遗憾但现在想起来却还是激动无比,心潮澎湃,开心快乐的。

通过对戏剧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如果说,音乐摇撼听觉、舞蹈和美术冲击视觉,那么戏剧,是融汇这三者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背景音乐渲染氛围,特殊音效模拟真实场景;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刻画具体故事;舞台布景,呼应人物心理。“综合”应该算是戏剧的本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综合、夸张地运用各种方式,联系现实,表达主题。正叙、倒叙、插叙,像文章一样交错演绎;独角戏、相声、歌舞,五花八门的形式都可以用上,一幕一幕,一场一场。若能注意呼应,就能让这出剧给人带来丰富多彩的感觉,而不会让人觉得混乱。都说戏如人生,大概就是因为戏剧的这种特点,让它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会更加广泛地被大众接受。

班里一共有七大组参加了表演,戏剧安排的内容各式各样。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的确是这样的,通过参加戏剧的表演我认识到了,戏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如同学们表演的The College Life(《大学生活》),表现出了现代大学生对待生活和学习的一种态度。还有现实版的《白雪公主与小矮人》仿佛把我们探读它时的童年的快乐时光有一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同样也表现出了我们对童年无忧无虑,纯真快乐的一种向往与怀念。还有英文版的小品《不差钱》以及英文版的《武林外传》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欢乐。当然不得不提提有我们组演的最失败的一个戏剧Yes Means No《似是而非》,使我的戏剧表演课充满了遗憾。

不过,回想一下我们各组热火朝天的准备过程,又觉得好温馨,好甜美啊。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都所获甚多,首先是对剧本的深入了解,使我们对英汉翻译有进一步的认识。其次,小组的排练培养了我们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表演,每一次的排练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排练的过程中我们相互指导学习,我们相亲相爱,我们协同共作。

从选剧本,分角色,背台词,排练到最后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戏剧更多的需要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所以团结合作在我们的排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增加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也锻炼了大家的合作能力。同学们之间默契的配合,互相的’理解,共同的努力使我感受到了家的味道。给我们正在准备期末考试十分紧张的氛围中增添了不少的快乐和甜蜜。

戏剧表演需要语言上的表达,我们又都是用英语表演的,所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口语也得到了锻炼加上老师和同伴对我们语音上的点评及纠正,我们的英语发音改善了很多。

快乐的时光总是飞逝。我们的实训课结束了。大家都还沉浸在自己表演成功的喜悦中,所以十分的恋恋不舍。因为从戏剧表演课上我们得到太多,我们学会了对剧情的分析与选择排演,我们改正了不正确的发音,我们感受到了暖暖的友情,我们感觉到了团结的力量,我们也从戏剧中看到人生的无常还有我们前进的力量。十分感谢老师陪我们走过了这段快乐时光,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6

时光飞逝,转瞬间10年的这一学期就结束了,这个学期对我来说很充实,除了在专业知识上学会了很多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方方面面上我也有了很多新的领悟,尤其在做人方面。

这学期开始,从最初的交流练习,节奏练习,模拟动物等一系列的解放天性训练,再到模拟人物练习和观察人物练习,我个人在学习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从拙劣的纯语言表演转变开始

在最初的练习中,我感觉自己的反应能力和的适应力还算不错,但是多数都是靠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从具体的肢体动作上感受,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简单的表演动作练习。在表演上看的,演员发挥的,往往都是即兴创作出的,最自然最直观的反映,所以在每次表演课上的小练习中,常常会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刻意去规定自己和对方的行动;不要规定对方的言语;要给予对方强烈的刺激,这样才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在构思练习的时候不要把情节规定太满。;要明确上场后的任务,不要过多的语言,要用心和形体动作感受自身所塑角色场上的微妙变化;不要用表演来解释规定场景,不要用称谓来解释彼此的人物关系。

宇宙万物都是一种自然的机制,表演的观念越强主观意识越强越容易阻碍这种机制,学会思想减负,化零,身心放开,机制自己会启动,空就是满。――这是表演笔记中老师对我说过的话,现在再看这句话我更能吃透其中的意思,因为通过这一学期的表演学习,从实践中我感受过这句话的实质意义。

二,台词和形体的统一性

肢体语言不丰富是我表演上的一大阻碍,由于没有协调的肢体语言从而使我的表演单一化,不准确,不自然。我觉得一个好的演员不仅要把台词准确的表达出来,更要和形体统一化,否则难以形象生动的体现台词的力度和目的性。

每个人每个阶段思想不同领悟也不同,现在回头看看我之前的表演笔记以及之前发现的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进一步的领悟。

从解放天性练习到模拟人物和观察人物练习的训练,我从一个不知道如何工作的挂名组长变成一个懂得列计划列规矩的负责的组长,其中得到的锻炼是从任何书里或者教学上求不来的。

在表演练习中一些必要的无对象交流往往都要比有对象的双人交流难得多,因为注意力不能停留到一个人身上,要达到注意力集中且不散,节奏分明却不能乱,每个人都彼此要有交流,在观察人物片段的前一阶段我做过许无对象交流的练习,当时觉得是不好掌握但没觉得有多难,虽然许多点都还是比较不细致比较粗糙但一切还是靠即兴发挥自己的信念感又可以随机应变,所以一切都还算自然。

首先,我对所演人物角色感过度的重视,而不是放精力在表演上;其次,我没有深入了解和挖掘所演角色的灵魂,所以在表演上曾一度找不到正确的状态;再次就是我所演人物的性格不鲜明,在舞台上行动线索不明确以至于我说出的每句台词目的性不清晰。再加上节奏不鲜明,考虑得太少,使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角色没有了性格和特色感,这曾让我一度感到苦恼,但是每次回课后经过老师的认真耐心点评和调整我似乎又有了希望又找到了方向。

三,要随时随地的关注生活细节

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我感觉除了有新学到的知识以及小小的进步外,更多的还是要自我总结找到下一步自己需要进步的方向和寻求的目标。在假期我需要更多的深入生活,锻炼台词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要坚持锻炼,可以练习独白,练习练习声乐,不要浪费漫长的寒假。假期充电迎接新学期的新任务。此外在老师的教导下,我的收获就是自身的修养有明显进步,凡事忍让三分退三分,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有小冲动,小脾气但是我有信心会有完全改进的一天。还有就是做事的态度及纪律性,无规矩不成方圆。我觉得我为人处事方面改变了好多,从原来的急躁变得会心平气和,从不听别人讲话,到听取他人的信息与自己意见相结合,这些都有助于平时的工作和学习。

我相信下个学期我会有更好的表现,同时我也做好了迎接更难考验和挑战的准备。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7

时光飞逝,转瞬间xx年的这一学期就结束了,这个学期对我来说很充实,除了在专业知识上学会了很多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方方面面上我也有了很多新的领悟,尤其在做人方面。

这学期开始,从最初的交流练习,节奏练习,模拟动物等一系列的解放天性训练,再到模拟人物练习和观察人物练习,我个人在学习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从拙劣的纯语言表演转变开始

在最初的练习中,我感觉自己的反应能力和的适应力还算不错,但是多数都是靠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从具体的肢体动作上感受,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简单的表演动作练习。在表演上看的,演员发挥的,往往都是即兴创作出的,最自然最直观的反映,所以在每次表演课上的小练习中,常常会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刻意去规定自己和对方的行动;不要规定对方的言语;要给予对方强烈的刺激,这样才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在构思练习的时候不要把情节规定太满。;要明确上场后的任务,不要过多的语言,要用心和形体动作感受自身所塑角色场上的微妙变化;不要用表演来解释规定场景,不要用称谓来解释彼此的人物关系。

宇宙万物都是一种自然的机制,表演的观念越强主观意识越强越容易阻碍这种机制,学会思想减负,化零,身心放开,机制自己会启动,空就是满。――这是表演笔记中老师对我说过的话,现在再看这句话我更能吃透其中的意思,因为通过这一学期的表演学习,从实践中我感受过这句话的实质意义。

二、台词和形体的统一性

肢体语言不丰富是我表演上的一大阻碍,由于没有协调的肢体语言从而使我的表演单一化,不准确,不自然。我觉得一个好的演员不仅要把台词准确的表达出来,更要和形体统一化,否则难以形象生动的体现台词的力度和目的性。

每个人每个阶段思想不同领悟也不同,现在回头看看我之前的表演笔记以及之前发现的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进一步的领悟。

从解放天性练习到模拟人物和观察人物练习的训练,我从一个不知道如何工作的挂名组长变成一个懂得列计划列规矩的负责的组长,其中得到的锻炼是从任何书里或者教学上求不来的。

在表演练习中一些必要的无对象交流往往都要比有对象的双人交流难得多,因为注意力不能停留到一个人身上,要达到注意力集中且不散,节奏分明却不能乱,每个人都彼此要有交流,在观察人物片段的前一阶段我做过许无对象交流的练习,当时觉得是不好掌握但没觉得有多难,虽然许多点都还是比较不细致比较粗糙但一切还是靠即兴发挥自己的信念感又可以随机应变,所以一切都还算自然。

首先,我对所演人物角色感过度的重视,而不是放精力在表演上;其次,我没有深入了解和挖掘所演角色的灵魂,所以在表演上曾一度找不到正确的状态;再次就是我所演人物的性格不鲜明,在舞台上行动线索不明确以至于我说出的每句台词目的性不清晰。再加上节奏不鲜明,考虑得太少,使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角色没有了性格和特色感,这曾让我一度感到苦恼,但是每次回课后经过老师的认真耐心点评和调整我似乎又有了希望又找到了方向。

三、要随时随地的关注生活细节

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我感觉除了有新学到的知识以及小小的进步外,更多的还是要自我总结找到下一步自己需要进步的方向和寻求的目标。在假期我需要更多的深入生活,锻炼台词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要坚持锻炼,可以练习独白,练习练习声乐,不要浪费漫长的寒假。假期充电迎接新学期的新任务。此外在老师的教导下,我的收获就是自身的修养有明显进步,凡事忍让三分退三分,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有小冲动,小脾气但是我有信心会有完全改进的一天。还有就是做事的态度及纪律性,无规矩不成方圆。我觉得我为人处事方面改变了好多,从原来的急躁变得会心平气和,从不听别人讲话,到听取他人的信息与自己意见相结合,这些都有助于平时的工作和学习。

我相信下个学期我会有更好的表现,同时我也做好了迎接更难考验和挑战的准备。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8

这一学期对我来说真的是获得了很多东西,其实在写之前我认真的看着笔记回想了很多学过的东西,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个练习都有他训练的目的,仔细想想每个练习我们都会获得很多东西有的或许多有的或许少。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时候我所感受到的是成为好演员的一个素质。

学期下来,我发现表演者需要一个好的创作状态!我觉得好的创作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1)做合格的专业要改造自己,学会改造自己。

(2)演员要学会调节不能通过外部事物影响自己的创作,使自己注意力集中。

(3)必须生动灵活,身体与面部表情。

(4)当我们想完成目标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行动

(5)舞台与生活,舞台上必须经过加工,但必须是有因果顺序的。

(6)舞台上的演员,必须是有目的的,有任务的!

而且我觉得演员自我与角色融为一体,演员与角色的关系。反复体会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中点滴的回忆,遇到事件的时候一定回过头来想想静下心来。我们要达到一个目的我们采取了多少行动。要善于利用道具,打扮自己,有选择的的选择道具。投入角色,不受影响。

我认为人的身体是由思想与呼吸来控制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必须先控制好自己的呼吸与心里,除此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研究演员行动的目的。行动线是怎样的从自己的身体与内心出发,作为演员要有自己的行动线,根据身体所收到的刺激由身体到内心,有内心带动呼吸与身体,以角色的身份来看这个世界与人物的.关系。我认为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话好像突然给我指明了方向,角色背后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并非表面不能只有形似,要从各个方面了解角色,自我控制心里和身体合一。

努力的使自己中性,排空杂念要活在当下,我发现做了几次工作坊,每个学习表演的老师、艺人、大师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注意力、气场、能量的收放。这让我明白了很多,演员不能骗自己的身体,要活在当下。

我们一直在强调身体的控制,发现必须自己不断的尝试才可以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身体,看看身体达到什么程度给自己的情绪带来什么样的反应,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在进行身体创作之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1、身体的放松与收紧牵动身体的每一处肌肉,包括手指、眼睛……全部的神经都在工作都在用力。

2、随时准备可以做出任何动作,收放自如。如果注意力集中。创造、创作过程都不会间断。

3、肢体处于放松状态,老师也说过强调过,表演者的放松与平常人的放松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状态就像充满能量的气球。

4、我认为在创作之前人或创作者是保持一种中性的状态,我觉得这样有利于创作,如果没有也要控制自己的身体。

5、创作过程中,保持状态不变,没有杂念。

6、尊重对手给的矛盾的语言和身体上的动作。表演者是感性的通过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身体所感受到的刺激,马上通过身体与语言表现出来。

在最近的这一阶段老师也有所提到观察生活,我记得有一次我去观察两三个外地一起来上海收破烂的,在我不断盘问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观察不仅仅是只看外表,原来他们的背后也有很多故事,他们也承载着家庭,孩子,老人等。那天我突然明白或者观察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反过来讲如何将自己观察到的进行处理,人物观察在观察后我觉得应经过精心的改造和处理,在作品的时间上有所剪裁,我们要学习如何剪裁。将人物还原生活的同时将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的行为组合起来,我在这方面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演员课通过人物的外形、动作判断人物的心里,找到能够吸引观众的亮点引发观众与你同样的感觉和反应。

应有选择的观察与修改,使作品更有戏剧性、更青春。尽量尝试与自身性格有差异的人,进行模仿,动作细心,心里明确,我们可以透过角色的心里来感受这个世界,这样就会得到的更多。学会删减、提炼、把人的复杂的心里感情(要有心里体会)(就像我心底的东西,这个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作品一定与“我”有什么关系有真实体会,要有生活质感。

我们在做一生活的行动,一定要有目的。这一方面我有深刻的体会,因为在台上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会出现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舞台上站不住的感觉,没有明确的目的,我们的行动路线与动作就不明显,我感觉似乎突然明白了许多,我的行动要有明确的目的。

演员的感情与感觉要非常的明确非常的精准,如(我爱一个人,我是怎样的感受,如何程度的爱她)我们要精确我们的感情,试着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试着反问自己。给自己明确的目的,精确自己的感情,将身体某一部分对环境的感觉带动我们的全身。在上课时我明白了许多事情,也可能在老师点评的时候突然明白,我感觉我的获得是通过课上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获得的,我发现这是我提高自己的一种方法,我在想自己问题的同时,通过老师专业语言的点评,突然有种被点透的感觉,感觉非常好。理性,这个问题我感觉我有所解决,记得在和遥远做练习的时候老师突然说我用很多经验,脑子一直是理性的思考,从那开始我好像被一棒子打醒了。

其实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创作之前演员需要大量的理性思维,要考虑角色、行动的合理、台词……但是我个人在做表演的时候会想这个像那个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敢做太理性,发现自己在台上什么表情都做不出来,总是有个第三只眼睛在监视自己,感觉很不舒服,自己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的时候都很僵硬,我觉得这样在台上太可怕了,很不自在。我也自己在找自己的问题所在,觉得是因为我不能完全的投入!这是我进阶段遇到的问题。但是我发现我慢慢在把直觉放给身体。慢慢的观察对手给我带来什么,然后做出反应。

演技训练是演员所需要的技能与培养演员技能。要明白演员自己在舞台上的目的。记得最近做过一个练习我坐在台上另一个人过来与我说话互相适应,但是我发现自己与上来的对手完全交流不上,自己心里一点目的和欲望都没有感觉自己很无助不知道该干什么这种感觉很难受,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演员在舞台上没有目的是非常可怕的,这让我明白了很多。真正的技巧就是从角色的角度想,演员必须有真实感觉能力,有演活角色的欲望,把角色的性格与观众分享,明白角色的行为动机,在现角色的情感。

说到这里,说道对手的问题,其实我感觉对手可以给你带来你在舞台上的全部,我一直想从对手身上获得到一些东西,发现每个人都是很毛躁的,在舞台上,没有把心真正的放下来关注对手。关注对手给你带来了什么,自己在对手身上到底获得到了什么,对手真正给我带来了什么,我在对手身上需要什么,想获得什么等。在考试这几天我获得了很多东西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直感,在最后的几天我也一直在平衡直感与理性,我发现自己可以改变,但理性还是有的,好像在后几节课找到了直感。感性的身体,演员需要这个。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9

很快,过了三天上课日,上了两节的表演课程。

开始的时候,我带着激动、期待和些许的紧张走进了课堂,因为不知道老师要给我们出一些怎样的“难题”给我们这些新生,听完老师给我们讲解的一些日程安排之后,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活任重而道远。

我从考学之前就对自己说,如果考上了中戏一定好好干,做个好演员,做个有扎实基本功的人,让自己充实,在台上毅力不倒,对的起自己,让别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一个男人,一定要做出一点样来,用实力说话。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紧张占了一些部分,到了今天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放松了许多,上课的时候就是兴奋,感觉就是在玩,大家玩的很高兴,似乎都忘记我们正在上课,可能这就是老师的目的,让我们刨除杂念,注意力无限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发挥想象力,发挥主管创造性,发挥我们的特点。今天做的那个沙漠中找水的练习,第一遍自己没有那么的投入,所以没有得到您的认可,第二次自己注意力集中起来,设身处地的想规定情景,或多或少的得到了您的许可,让我回到了座位上去,自己也挺高兴的其实。

现在正在看《围城》每天都会或多或少的在书上记一些字,表达自己对一些人物的内心感受的个人理解,感觉对自己特别有用。

最后还是想说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踏实走好自己脚下的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希望老师今后对我要求更加严厉,让自己收获更多。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10

这学期我们的实训课是两周的戏剧表演。不知不觉中,戏剧课就飞快的结束了,回望这门课,我总有千万的感触。虽然表演有着的遗憾但现在想起来却还是激动无比,心潮澎湃,开心快乐的。

通过对戏剧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如果说,音乐摇撼听觉、舞蹈和美术冲击视觉,那么戏剧,是融汇这三者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背景音乐渲染氛围,特殊音效模拟真实场景;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刻画具体故事;舞台布景,呼应人物心理。“综合”应该算是戏剧的本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综合、夸张地运用各种方式,联系现实,表达主题。正叙、倒叙、插叙,像文章一样交错演绎;独角戏、相声、歌舞,五花八门的形式都可以用上,一幕一幕,一场一场。若能注意呼应,就能让这出剧给人带来丰富多彩的感觉,而不会让人觉得混乱。都说戏如人生,大概就是因为戏剧的这种特点,让它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会更加广泛地被大众接受。

班里一共有七大组参加了表演,戏剧安排的内容各式各样。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的确是这样的,通过参加戏剧的表演我认识到了,戏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如同学们表演的The College Life(《大学生活》),表现出了现代大学生对待生活和学习的一种态度。还有现实版的《白雪公主与小矮人》仿佛把我们探读它时的童年的快乐时光有一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同样也表现出了我们对童年无忧无虑,纯真快乐的一种向往与怀念。还有英文版的小品《不差钱》以及英文版的《武林外传》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欢乐。当然不得不提提有我们组演的最失败的一个戏剧Yes Means No《似是而非》,使我的戏剧表演课充满了遗憾。

不过,回想一下我们各组热火朝天的准备过程,又觉得好温馨,好甜美啊。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都所获甚多,首先是对剧本的深入了解,使我们对英汉翻译有进一步的认识。其次,小组的排练培养了我们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表演,每一次的排练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排练的过程中我们相互指导学习,我们相亲相爱,我们协同共作。

从选剧本,分角色,背台词,排练到最后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戏剧更多的需要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所以团结合作在我们的排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增加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也锻炼了大家的合作能力。同学们之间默契的配合,互相的理解,共同的努力使我感受到了家的味道。给我们正在准备期末考试十分紧张的氛围中增添了不少的快乐和甜蜜。

戏剧表演需要语言上的表达,我们又都是用英语表演的,所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口语也得到了锻炼加上老师和同伴对我们语音上的点评及纠正,我们的英语发音改善了很多。

快乐的时光总是飞逝。我们的实训课结束了。大家都还沉浸在自己表演成功的喜悦中,所以十分的恋恋不舍。因为从戏剧表演课上我们得到太多,我们学会了对剧情的分析与选择排演,我们改正了不正确的发音,我们感受到了暖暖的友情,我们感觉到了团结的力量,我们也从戏剧中看到人生的无常还有我们前进的力量。十分感谢老师陪我们走过了这段快乐时光,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11

“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

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银幕上的斯琴高娃怎么一会儿是善良,贤惠而内秀的农村妇女玉贞(《归心似箭》),一会儿又成了市俗,泼辣而又纯真的车行主女儿虎妞(《骆驼祥子》),接着又以既冷酷又热情,既阴沉又睿智的日本战犯川岛真美子(《再生之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边有什么诀窍?

表演的实质

1“三位一体”。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2“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3“三种素质”。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4“三种能力“。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A、是基本功、基础训练,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艺术的第二天性。

B、是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包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的本领。

C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包括电影的观念,当代的观念,也包括艺术传统的规律与观念,宏观观念的落后与偏颇都将导致微观艺术创作中的陈旧与失误。近年来,人们在银幕表演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视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的探讨,不少演员在创作中尝试到观念转化的甜头。

5、“创作的三步进程”。指人物形象塑造中所经历的“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三个阶段。

6、“评价的三方面因素”.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剧作提供的文学形象、离不开导演的处理,当然更离不开演员的自身的创作。因此必须从剧作―导演―演员三方面努力,进行综合治理,才能真正提高银幕表演的水准。反之评价演员的表演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

7、“三种派别”。前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表演分为三种派别:匠艺、体验派、表现派。

在表演艺术领域里,关于创作方法、表演学派,历来就存在着体验派和表现派旷日持久的争论。两派争论了数百年。表现派的代表人物有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哲学家戏剧理论家狄德罗和著名法国演员老科格兰。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18世纪英国著名悲剧演员欧文、意大利著名悲剧演员萨尔维尼及前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国在60年代,由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狄德罗(谈演员的矛盾)》,引起了一场大论争。

表现派主张演员只要在排演场排演时,体验经历一二次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寻找到足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外部形式,以后每次演出只要冷静而理智地再现这种形式去打动观众。

体验派主张演员在每一次排演和每一场演出中,都应尽力地、或多或少地体验角色的情感,都应该动情,并将这种感情通过外部形式传达给观众、从而感染观众。

匠艺型的演员根本不去体验角色的感情,仅仅用一套规定死的刻板模式去扮演角色,匠艺不是艺术。然而,在我们的艺术中却经常出现匠艺。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匠艺》一文中指出的:“在任何艺术中匠艺都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戏剧通俗易懂,所以在戏剧中匠艺得到了特别广泛的流传。这是我们这行艺术中的坏事,对这种坏事应当经常地而且很巧妙地进行斗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给匠艺列出的种种罪状:读词和发声的刻板;造型和形象的刻板;甚至于连情感本身也捏造。在处理演员复杂内心的过程时,匠艺是从最外部着手解决的,也就是本末倒置,它只是模仿体验的外部结果。比如:爱情、命令、力量、死亡(匠艺只认为有两种死法:心力衰竭和窒息,“胸部内缩或者撕破衣领。”时代发展了,当今人们主张体验派与表现派的结合。

8、“三种演剧体系”。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中国戏曲艺术(亦梅兰芳)斯氏强调产生情感,进入情节,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布氏主张演员与角色情感上保持距离,双重自我形象出现,一种“间离”;梅氏(传统中国戏曲)则主张两者结合,即情感与理智结合,虚实结合,强调演员与角色熔铸为一个整体。

9 、“双重生活”。演员在创作生活中过着双重生活,一方面表现为人物形象―角色,另一方面又作为形象的主人―创作者,两者既矛盾又统一,这就决定了艺术创作中必须过着双重生活,第一“自我”过着形象生活,体验着形象的情感;第二“自我”则掌握和监督这种体验并有控制的艺术地加以表达。表演艺术即是内部与外部的统一体,又是理智与情感互相交替的统一体。我们既追求“神似”,又要追求“形似”,做到形神兼备,“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10、“角色中的自我与自我中的角色”。掌握好双重人格,过好双重生活才能解决好演员与角色的矛盾统一。我们说一切表演艺术的创作都要掌握好“角色中的自我,自我中的角色”的辩证统一。表演创作中所有的形象都离不开具体的演员:张良的董存瑞、斯琴高娃的虎妞、等等,而又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演员在艺术创作中必须熟悉和驾驭矛盾的双方―自我与角色。一方面了解自我创作的优势、弱点和特点,探索自我的创作路子;另一方面是熟悉角色,寻找到自我与每一个角色的桥梁。演员的创作不但离不开自身的外形、气质条件,也离不开自身的创造条件。不同的演员具有不同德可塑性,存在着不同的戏路(然而随着演员的努力、是可以开拓和改变的)抛开自我,去直接表演形象,表演结果,难以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容易导致虚假、过火的表演。然而,仅仅停留在演员自我,谈不上艺术创造,这两种倾向都不足取。

第二节 表演的基础训练

任何艺术都有它的基础训练。表演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样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前苏联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积前人以及他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创立冷酷完整的表演体系,系统而科学的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斯氏在他的《演员自我修养》第二卷中提出了表演的诸元素。

1、注意力集中:整个精神和形体天性的完全集中。只要演员在舞台上真实的动作,真听,真看,真感觉,就能逐步寻找到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2、肌体控制:即演员做到在创作中,根据人物性格与剧情的需要,该紧张的部位紧张,该松弛的部位松弛,达到表演的准确、适度,协调并富于魅力。真正

在舞台上、镜头前做到极度松弛自如是相当难的,需要演员具备形体、心里素质和不懈的实践锻炼。

3、真实感与信念:这就需要演员假戏真做,需要演员具备信念感。培养演员对剧情、剧中的环境、规定情境、人物关系、发生事件等等具有真挚、强烈的信念与真实感,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

4、想象:想象是演员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前提。在整个创作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演员正是依据剧本提供的虚构事实和人物的基础,用自己对生活中熟悉、理解、感受、积累的素材,进入艺术构思的想象过程,丰富和深化人物形象,规定情境,并在内心造成相适应的情绪,激起相应的体验、欲求、意向及动作。想象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来源于演员的心理体验和情绪记忆,来源于演员的大胆幻想与联想。应该让想象也成为演员创作的第二天性。在创作中养成一种想象生活得艺术习惯,学会进入想象的第二现实。

5、情绪记忆:指演员创造角色中调动自己过去的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唤起人物相应的情绪与情感。情绪记忆在表演创作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也是内心创作的最好素材,心理技术的重要手段。

6、交流与适应:交流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保持新鲜真挚的感受是交流的最佳状态,有时甚至出现可遇不可求的即兴瞬间交流。一定要防止形式上、表面上的交流。掌握交流,最主要的是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去感受,使人物“活”起来,也就是活交流。活的交流为“有机的交流”,它需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判别周围情况和选择对象;第二阶段是对象注意自己;第三阶段试探对象的心灵;第四阶段:把自己的`视象传达给对象,还要使他以内心视觉看到交流的主体本身看见了什么和怎样看见所传达的东西;第五阶段对象的反应,双方交互地发出和收进心灵的潜流。

适应指演员在表演中与对手交流时彼此作出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并影响对手的一种技能。适应能补充语言的不足,能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对方。

7、速度与节奏: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也就有节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我们生存的每一瞬间,我们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某一种速度节奏。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节奏贯穿表演过程中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在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两者有区别又不可分割。节奏一词由希腊语“PHTMOC”一词沿用变来的,表示着程度,程序、匀称的活动等意思。节奏这一概念反映着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所固有的一种品格和规律。如白昼与黑夜或是一年四季的交替、星球的运动、人的呼吸,节奏是反映着宇宙的次序和协调的概念,瑞典著名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过:“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8、单位与任务:单位分析好剧本中的角色与事件。任务是指一个单位中所含有的一个创作任务,即角色要“做什么”的意向、欲求。命名―即从单位中引出任务的心理技术,是给单位想出来最能说明其内在实质的名称,并用东西来规定单位中的任务。名称是单位的概括与精华。

9、表演的核心元素―动作“没有行动与幻想的结合,就没有伟大的艺术。”―罗曼・罗兰,表演艺术更是如此。动作是戏剧的根基。戏剧是以动作表现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动作也是演员的核心元素。“戏剧”一词在希腊文里的意思就是“完成着的动作”。“演员”一词是说“动作的人”(he who acts)。演员的任务是以“再现人的动作来再现角色的”。因此称表演为“行动的艺术”,称演员为“动作大师”。

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认为:“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

表现派大师莱布希特也提出:“演员借助他的全部肌肉和神经,在一种摹仿的动作中来观察同代人,这种动作同时又是一种思维过程。在单纯的摹仿中,最多只能表现出被观察的事物,这是不够的,因为它能表达出来的原意,声音非常纤弱。为了效法达到反应,演员看着人们,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表演给他一样,一句话,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介绍给他进行思考一样。”中国戏曲更是综合“唱”、“做”、“念”、“打”的手段,而以动作为主的艺术。

10、动作的艺术和艺术的动作“动作是人们意志的体现”――黑格尔的《美学》。他说:“在戏剧里,具体的心情总是要发展成为动机或推动力,通过“意志”达到动作,达到内心理想的现实。”

动作的特点:

(1)动作是在规定的情境的制约下,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心理、形体的活动。

(2)动作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由意志产生的,一切动作都是产生于意志与愿望;

二是有一定目的,任何动作都有它的目的,而目的是为了改。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12

经过两年的表演学习,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表演。表演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引用一句俗语,却是真理–艺术来源生活观察人物练习比动物练习更深入了一步。它需要我们真正进入人物内心就这样。从解放天性练习到观察动物再到观察人物练习。我们经历了一次科学的有趣的卓有成效的又不失痛苦深刻的系统训练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观察的重要性,生活的重要性。对动物和人物的观察使我们必须具备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理解力;组织练习使我们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开阔的创造力,而展现练习时我们又必须具备专注的注意力,恰好的表现力,生动的模仿力,快捷的适应力。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的信念感,和在舞台上应该具备的真实感,适应感。节奏感。幽默感。观察人物要从人物的内心,再到人物的语言,再到人物的动作特点,再到人物的职业特点,再看此人物对待其它人的不同的态度,自己再试着与人物进行由浅人深的接触,试着成为朋友,让这个人物在自己的心里永远扎上了根。

大二这一年的表演课进入了小说、电影、电视剧的改编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基础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小说、电影、电视剧都有大量的积累,然后再从有意义的、具影响力的作品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进行改编.在锻炼了我们如何将原作中相对完整的一件事、有意思的人物关系、有立意的中心事件和丰富、具体的规定情境浓缩在舞台上来体现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如何从组织自己的行动过渡到组织角色的行动。

小说、电影、电视剧都给我们提供了规定情境、人物关系等,我们对规定情境的开掘、对人物理解程度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在舞台上组织角色行动的准确与否. 最初我们交的作业不是完完整整的切下电影中的一段,就是将改编混乱的小说搬上舞台,不是故事情节交代的没头没尾的不完整,就是信息量不足、太平面化,在角色的塑造上也丢掉了自己,更没有把握好人物的欲望去完成舞台上的最高任务,也没有将鲜活、丰满的人物展现出来.实话说这个阶段没有一个角色的感觉能在我身体、思想中流动起来,我很遗憾,我也在寻找原因,是不是因为太理性了?所以在了解了作者或导演的意图后,对自己饰演的人物要从多种渠道中进行了解,就像观察生活一样从他们的职业特点、外形特点来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特点(思维逻辑的特点),通过我们的想象使他们的音容笑貌在我们脑中更加清晰.现在诞生在我们身上的角色都会带有我们自身或多或少特有的形体、语言、思维逻辑的习惯特点,所以拉近自身和角色的距离是十分必要的,但又不能模仿角色外在的一言一行,所以就要用自己所能理解的角色的说话方式、行动、思维逻辑方式进行生活和创作。

老师说过表演是实践的艺术。只有通过多次排练、演出。我们才能得到专业上的提高这些实践是要靠理论支持的。短短两年,我无论在表演专业技巧上,和对“表演”二字的重新认识与理解上。及对生活的全新体验。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感谢老师们,这两年你们被我们的顽皮和任性肯定“折磨”得挺“痛苦。但我们会让你们的这种“痛苦”得到倍计的回报,我们也会用自己的成果证明你们是无悔的付出。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13

“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

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银幕上的斯琴高娃怎么一会儿是善良,贤惠而内秀的农村妇女玉贞(《归心似箭》),一会儿又成了市俗,泼辣而又纯真的车行主女儿虎妞(《骆驼祥子》),接着又以既冷酷又热情,既阴沉又睿智的日本战犯川岛真美子(《再生之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边有什么诀窍?

表演的实质

1“三位一体”。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2“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3“三种素质”。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4“三种能力“。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A、是基本功、基础训练,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艺术的第二天性。

B、是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包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的本领。

C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包括电影的观念,当代的观念,也包括艺术传统的规律与观念,宏观观念的落后与偏颇都将导致微观艺术创作中的陈旧与失误。近年来,人们在银幕表演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视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的探讨,不少演员在创作中尝试到观念转化的甜头。

5、“创作的三步进程”。指人物形象塑造中所经历的“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三个阶段。

6、“评价的三方面因素”.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剧作提供的文学形象、离不开导演的处理,当然更离不开演员的自身的创作。因此必须从剧作―导演―演员三方面努力,进行综合治理,才能真正提高银幕表演的水准。反之评价演员的表演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

7、“三种派别”。前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表演分为三种派别:匠艺、体验派、表现派。

在表演艺术领域里,关于创作方法、表演学派,历来就存在着体验派和表现派旷日持久的争论。两派争论了数百年。表现派的代表人物有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哲学家戏剧理论家狄德罗和著名法国演员老科格兰。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18世纪英国著名悲剧演员欧文、意大利著名悲剧演员萨尔维尼及前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国在60年代,由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狄德罗(谈演员的矛盾)》,引起了一场大论争。

表现派主张演员只要在排演场排演时,体验经历一二次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寻找到足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外部形式,以后每次演出只要冷静而理智地再现这种形式去打动观众。

体验派主张演员在每一次排演和每一场演出中,都应尽力地、或多或少地体验角色的情感,都应该动情,并将这种感情通过外部形式传达给观众、从而感染观众。

匠艺型的演员根本不去体验角色的感情,仅仅用一套规定死的刻板模式去扮演角色,匠艺不是艺术。然而,在我们的艺术中却经常出现匠艺。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匠艺》一文中指出的:“在任何艺术中匠艺都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戏剧通俗易懂,所以在戏剧中匠艺得到了特别广泛的流传。这是我们这行艺术中的坏事,对这种坏事应当经常地而且很巧妙地进行斗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给匠艺列出的种种罪状:读词和发声的刻板;造型和形象的刻板;甚至于连情感本身也捏造。在处理演员复杂内心的过程时,匠艺是从最外部着手解决的,也就是本末倒置,它只是模仿体验的外部结果。比如:爱情、命令、力量、死亡(匠艺只认为有两种死法:心力衰竭和窒息,“胸部内缩或者撕破衣领。”时代发展了,当今人们主张体验派与表现派的结合。

8、“三种演剧体系”。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中国戏曲艺术(亦梅兰芳)斯氏强调产生情感,进入情节,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布氏主张演员与角色情感上保持距离,双重自我形象出现,一种“间离”;梅氏(传统中国戏曲)则主张两者结合,即情感与理智结合,虚实结合,强调演员与角色熔铸为一个整体。

9 、“双重生活”。演员在创作生活中过着双重生活,一方面表现为人物形象―角色,另一方面又作为形象的主人―创作者,两者既矛盾又统一,这就决定了艺术创作中必须过着双重生活,第一“自我”过着形象生活,体验着形象的情感;第二“自我”则掌握和监督这种体验并有控制的艺术地加以表达。表演艺术即是内部与外部的统一体,又是理智与情感互相交替的统一体。我们既追求“神似”,又要追求“形似”,做到形神兼备,“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10、“角色中的自我与自我中的角色”。掌握好双重人格,过好双重生活才能解决好演员与角色的矛盾统一。我们说一切表演艺术的创作都要掌握好“角色中的自我,自我中的角色”的辩证统一。表演创作中所有的形象都离不开具体的演员:张良的董存瑞、斯琴高娃的虎妞、等等,而又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演员在艺术创作中必须熟悉和驾驭矛盾的双方―自我与角色。一方面了解自我创作的优势、弱点和特点,探索自我的创作路子;另一方面是熟悉角色,寻找到自我与每一个角色的桥梁。演员的创作不但离不开自身的外形、气质条件,也离不开自身的创造条件。不同的演员具有不同德可塑性,存在着不同的戏路(然而随着演员的努力、是可以开拓和改变的)抛开自我,去直接表演形象,表演结果,难以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容易导致虚假、过火的表演。然而,仅仅停留在演员自我,谈不上艺术创造,这两种倾向都不足取。

第二节 表演的基础训练

任何艺术都有它的基础训练。表演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样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前苏联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积前人以及他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创立冷酷完整的表演体系,系统而科学的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斯氏在他的《演员自我修养》第二卷中提出了表演的诸元素。

1、注意力集中:整个精神和形体天性的完全集中。只要演员在舞台上真实的动作,真听,真看,真感觉,就能逐步寻找到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2、肌体控制:即演员做到在创作中,根据人物性格与剧情的需要,该紧张的部位紧张,该松弛的部位松弛,达到表演的准确、适度,协调并富于魅力。真正

在舞台上、镜头前做到极度松弛自如是相当难的.,需要演员具备形体、心里素质和不懈的实践锻炼。

3、真实感与信念:这就需要演员假戏真做,需要演员具备信念感。培养演员对剧情、剧中的环境、规定情境、人物关系、发生事件等等具有真挚、强烈的信念与真实感,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

4、想象:想象是演员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前提。在整个创作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演员正是依据剧本提供的虚构事实和人物的基础,用自己对生活中熟悉、理解、感受、积累的素材,进入艺术构思的想象过程,丰富和深化人物形象,规定情境,并在内心造成相适应的情绪,激起相应的体验、欲求、意向及动作。想象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来源于演员的心理体验和情绪记忆,来源于演员的大胆幻想与联想。应该让想象也成为演员创作的第二天性。在创作中养成一种想象生活得艺术习惯,学会进入想象的第二现实。

5、情绪记忆:指演员创造角色中调动自己过去的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唤起人物相应的情绪与情感。情绪记忆在表演创作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也是内心创作的最好素材,心理技术的重要手段。

6、交流与适应:交流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保持新鲜真挚的感受是交流的最佳状态,有时甚至出现可遇不可求的即兴瞬间交流。一定要防止形式上、表面上的交流。掌握交流,最主要的是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去感受,使人物“活”起来,也就是活交流。活的交流为“有机的交流”,它需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判别周围情况和选择对象;第二阶段是对象注意自己;第三阶段试探对象的心灵;第四阶段:把自己的视象传达给对象,还要使他以内心视觉看到交流的主体本身看见了什么和怎样看见所传达的东西;第五阶段对象的反应,双方交互地发出和收进心灵的潜流。

适应指演员在表演中与对手交流时彼此作出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并影响对手的一种技能。适应能补充语言的不足,能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对方。

7、速度与节奏: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也就有节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我们生存的每一瞬间,我们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某一种速度节奏。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节奏贯穿表演过程中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在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两者有区别又不可分割。节奏一词由希腊语“PHTMOC”一词沿用变来的,表示着程度,程序、匀称的活动等意思。节奏这一概念反映着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所固有的一种品格和规律。如白昼与黑夜或是一年四季的交替、星球的运动、人的呼吸,节奏是反映着宇宙的次序和协调的概念,瑞典著名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过:“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8、单位与任务:单位分析好剧本中的角色与事件。任务是指一个单位中所含有的一个创作任务,即角色要“做什么”的意向、欲求。命名―即从单位中引出任务的心理技术,是给单位想出来最能说明其内在实质的名称,并用东西来规定单位中的任务。名称是单位的概括与精华。

9、表演的核心元素―动作“没有行动与幻想的结合,就没有伟大的艺术。”―罗曼・罗兰,表演艺术更是如此。动作是戏剧的根基。戏剧是以动作表现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动作也是演员的核心元素。“戏剧”一词在希腊文里的意思就是“完成着的动作”。“演员”一词是说“动作的人”(he who acts)。演员的任务是以“再现人的动作来再现角色的”。因此称表演为“行动的艺术”,称演员为“动作大师”。

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认为:“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

表现派大师莱布希特也提出:“演员借助他的全部肌肉和神经,在一种摹仿的动作中来观察同代人,这种动作同时又是一种思维过程。在单纯的摹仿中,最多只能表现出被观察的事物,这是不够的,因为它能表达出来的原意,声音非常纤弱。为了效法达到反应,演员看着人们,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表演给他一样,一句话,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介绍给他进行思考一样。”中国戏曲更是综合“唱”、“做”、“念”、“打”的手段,而以动作为主的艺术。

10、动作的艺术和艺术的动作“动作是人们意志的体现”――黑格尔的《美学》。他说:“在戏剧里,具体的心情总是要发展成为动机或推动力,通过“意志”达到动作,达到内心理想的现实。”

动作的特点:

(1)动作是在规定的情境的制约下,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心理、形体的活动。

(2)动作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由意志产生的,一切动作都是产生于意志与愿望;

二是有一定目的,任何动作都有它的目的,而目的是为了改。

表演课心得体会 篇14

一个学期匆匆而过,话剧社的活动也暂时落幕,回想过去,我们一起去看话剧表演,感受大佬的演技,一起在笃志会堂即兴表演抑或是排一个完整的段落,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对话剧的兴趣被激发了,同时临场发挥能力得到了提高。话剧社的每一次活动都很有意思,且很有意义。通过每次的即兴编剧和台上的表演,锻炼了我应变能力,提高了表演能力。我在话剧社学到了一些表演知识和技巧,对本学期的社团活动很满意。话剧社无疑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有着相同的对于戏剧的热爱的人们走到了一起,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于表演的热爱。

高一上学期在二附中数不胜数的社团中选择了话剧社,最开始是被招新海报所吸引,话剧社不像其他的社团一样彩打海报,而是选用复古风。这一学期高一同学在话剧社和社长以及高二的学长学姐学到很多表演技巧。平时一般会分组演出,一组表演,其余的人当观众,表演结束后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意见。在多次表演话剧后,我们懂得了如何随机应变,剧情不能太跳跃,一定要有中心立意,且表达明白,台上只能有一个人说话……我们还进行过剧本讨论,反转是很漂亮的点睛之笔,但如果运用不恰当,就是一场灾难,逻辑合理反转出乎意料是一部好话剧的基础。虽然这一学期并没有什么好的作品,但还是收获良多。一周一次的话剧社表演可以给我很多欢乐。上台表演也渐渐轻车熟路,从一开始的紧张得一言不发,到最后学会和学长抢戏。确实给每个人留下难忘的回忆。

日常的社团活动大概可以总结为即兴表演和有剧本的非即兴表演即兴表演所带给我们的锻炼主要体现在了对艺术表演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不怯场的自信程度,都说艺术是相通的.,即兴表演想必与演讲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共同之处,同时它更胜一筹的在于情况变化的突发性和多变性…然而社团中大家都非等闲之辈,这一幕幕戏搭下来,不管是演的好也好不好也好,总归还是有收获的。而对于有剧本的戏,感觉上恰恰是最麻烦而且难演的。总的来说,每一次的活动都是一次能力的提高同时又放松了同学们。比如即兴话剧:从素质的提升来看,即兴话剧可以很好的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编出一个合理的剧本,并由各个演员编出附和角色性格情感的台词)和应变能力(处理意外)还有团队合作能力(大家相互配合),沟通能力,想象力等等,所以参加社团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