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今年62岁,已退休两年有余。
走进父亲古色古香的书房,除了满屋的书籍,还陈列着上百件父亲亲手创作的木雕工艺品。对于这些“宝贝疙瘩”,父亲经常欣赏把玩、乐之醉之,退休生活充实而愉快。
父亲自幼爱好美术,却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美术教育。据他介绍,儿时曾将青砖泡在水中,使其质地变得光滑细腻,然后刻上雷锋叔叔的半身像;他还用黄泥塑了一尊北京猿人的头像,将双眼挖空,装上两盏小灯,吓得小朋友直哭,并凭借这件作品当上了小学课外美术小组的组长;说来好笑,父亲17岁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多吃几块红烧肉解馋,还私刻过食堂管理员的印章。听奶奶说,父亲小时候,床下满是他自己用泥巴、木头、砖块制作的各种小玩意。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父亲偶然在杂志中看到一幅画,旁边还配有泰戈尔饱含哲理的诗句。眼前的画面深深震撼了父亲,他很快将此刻成了一幅浅雕——几枚贝壳,躺了亿万年,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久远和存在的坦然。从此,父亲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创作木雕数百件。
我最喜爱的作品是“爱的小屋”。瞧,一对爱侣正在窗下耳鬓厮磨,卿卿我我,温柔地诉说着绵绵情话。屋檐下的鸟巢中,两只小鸟也似喁喁私语,作为点睛之笔,平添了作品的温馨与浪漫。这是一件构思精巧、寓意深刻的拼合式木雕。那双爱侣是珠联璧合的一对摆件,分,则各自精彩,合,即举案齐眉,体现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每当我看到这件木雕,就会想起舒婷在《致橡树》中的诗句:“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再看那手挎菜篮的村妇,朴拙的刀工营构出一种乡土韵味。那村妇眺望远方,大概是刚在集市上采购了一番,正翘首以盼亲人归来吃上一顿团圆饭呢。
父亲喜欢雕刻螃蟹。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螃蟹有金榜题名、纵横四海的瑞兆。当今喜逢盛世、国泰民安,父亲还创作了一些螃蟹与荷花巧妙结合的作品,寓意家国和谐。
父亲尤爱雕刻小动物。那大象,非洲草原上的无冕之王;那奔马,似乎能听见迅急的蹄声;那松鼠,森林中的可爱小精灵;那肥猫,懒洋洋地晒着太阳;那猎豹,身形矫健,仿佛在伺机捕食;那知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满含着父亲神思凝聚、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
父亲最得意的作品是一只鬼脸面具。父亲认为它有一种宗教般的神秘——狮的鬃、豹的眼、虎的牙,嘴里和头上是小鬼恶人的头颅,看起来十分狰狞可怖。但父亲却欣赏它的严峻和威武,像是嫉恶如仇的神灵。
“木雕讲究‘聚’’凝‘’静‘’休‘,只有把四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在雕刻时心无杂念、沉心静气,才能在安静的世界里找到精彩,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父亲拿着那只鬼脸面具,脸上不时露出几分笑意。
在中国,木雕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创作内容大都以山水花鸟、历史典故、市井生活等为主,但父亲的创作中却出现了很多西方美术的题材。例如,一尊尊美丽的人体,仿佛鲜活生命的载体;肩扛水罐的少女,白皙圆润的身躯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竞技者,雄健的体魄,昂扬着旺盛的生命力,手中的标枪直指远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那深邃的目光、冷峻的面庞,散发着智慧、理性与正义的魅力;还有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后的一刻,似乎流露出人类始祖萌发人性之初的羞涩、惊慌又幸福的感觉……
父亲时常静静地端详着那些悄无声息的木雕,忽而凝眉沉思,忽而神往陶醉。“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会说话,我常常跟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父亲对我说,“我搞木雕,不图名利,不图技艺多高,完全是兴趣所致,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通过木雕,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早晨,阳光照进父亲的书房,暖意融融。宽大的书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刻刀和工具。父亲安坐桌前,又像往常那样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仿佛徜徉于心灵的桃花源。而父亲的岁月之河就在这刀起刀落间慢慢流淌,定格在了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上。
唯愿岁月静好,父亲不老,尽情享受退休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