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乐摘抄整理的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精选3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读完《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莫里教授的这句话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汲汲营营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试着努力关注一大堆世俗标准下的重大问题,却又不时受着能言善辩者的.鼓动诱惑,轻易放弃初衷和坚持,终于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迷茫,他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常常忽略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岁月流逝,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许他们已经到了莫里的那个时候了。于是他们便忏悔、哭泣。.。.。.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样,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应该用莫里教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与他人,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再回头感叹,那时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再完美。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3
当我终日忙碌,在生活的风雨里疲于奔命;当我恐于衰老、畏惧死亡,在战战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总会在书香氤氲里款款走来,让我由疲惫困惑、心悸沉寂归于平静。
读完这本《相约星期二》已过了余日,那些文字却依旧像渐渐弥散的芬香,久久驻留在心房,带给我温暖的感动。书中讲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绝症,步步为营,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谈到生活,他诠释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彻又沉思。
我们曾经认为的一切艰难、坎坷,一旦释然便晴空万里。莫里老人面对死亡那份从容、镇定与适应,使人无法不对这个甚至无法行走的老人肃然起敬。“当你在床上时,你是个死人”“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一个承受痛苦,被绝症一点点侵蚀的人对生活如此乐观,这正是莫里说过的“最难的’事”――与生活讲和。他最终做到了。他虽在无尽疼痛与折磨中度过,但他拥有过爱,拥有过青春,也拥有过一切正常人拥有的东西,他已释然,所以他并不羡慕健全的人。每个人亦可以做到放宽一切,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蚕茧外薄薄的丝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笼,其实只需轻轻一下便可轻易化解?
什么是我们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与莫里老人比起来,我们是在上帝的宠幸中诞生的孩子,不应再对这无比美好的一切无止境地进行物质索求,阔气的豪宅,崭新的钞票,高档的晚宴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学着试着去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种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与朋友共进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让人不免吃惊。现在,你惊讶的同时,请好好质问自己。在这里,莫里老人所陈述的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学了一辈子,但没有人全部理解。学得多的人总是快乐的,他们会很享受、满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会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开一切,认为自己生而有幸。这大概是面对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许真实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华丽彩饰,简简单单的快乐足矣。
这个故事,这些课,这段话,都是生命的乐章在弹奏,是灵魂牵出了涟漪。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它们在纸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谁都无法承担。每当我将目光洒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灵便会被洗涤一次。甚至想忘记繁重的学业,抛弃生活的烦恼,再次拿起这本曾带给我感动与感悟,透彻与深刻的书,再次与莫里,与米奇一起上的一节人生的必修课。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4
《相约星期二》讲的是一位患有重病的老人,同时也是一位执掌教坛一辈子的大学教授,在自己为数不多的岁月中,不是在感慨命运不幸,不是在惋惜自己的一生,而是思考人生,将自己的感悟以每星期二相约的形式,讲给一位曾经教授过的学生,那里没有繁琐的公式,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人性的解剖……
老人的情况一天天变遭,但他仍然关注外界,他会为远在他国的难民的困难而忧虑,而伤心落泪,那时他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而是一位有怜悯之心的老者;他从不自怨自艾,他会因为由于他的开导使他人舒展眉头而快乐,从而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他爱他的家人,爱他的朋友,爱他身边的所有人,当大家都阴沉着脸给他举行葬礼时,他会说:到时不要烧过头了哦。他就是这么一位乐观,豁达,超脱的老人。我认为的超脱是游离于生活之外,超然脱俗的感觉,其实呢,不然,是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后看淡所谓的挫折,困难,有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怡然心境。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它已经从身边悄然而逝。有时老是感慨:时间都去哪了?时间从指间溜走,从发丝间飞过,增加了我们的年轮,亲吻了我们的脸颊,触碰了我们的额头,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有时总是回忆那美好的青葱岁月,不想让时间在脸上留下痕迹,可是在回忆的过程中时间已飞驰而过,要做的是珍惜当下,关爱亲人。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未来还未出现,唯有今天掌握在手中,是上天的恩赐……
在未来的道路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保持花开静好的心境,追求乐观、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爱和对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5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莫里・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爱和坦然。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6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莫里・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爱和坦然。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7
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过这篇文章,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然后在他过世后,学生把他的笔记整理出了一本书,就是《相约星期二》。曾想过要看看这本书,不过不久就淡忘了……
寒假有时间整理我的书柜时,因为爸爸的书和我是放在一起的,所以一眼就瞄到了爸爸以前买的书。“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映入眼帘,这句话虽然精练却引起我的注意,记忆被回忆出,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既然当初没有看成这本书,那就趁寒假好好读读吧!
在书中我面对了一个很乐观,亲切,谈吐幽默的一个老人。他竟然为自己办了一场葬礼,并且随着每个人给他写的诗而又哭又笑。每天他都要面对他自己的萎缩,今天到哪里,明天到哪里?这几乎比死亡更痛苦,看着自己的身体不断萎缩,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但是这位社会学老教授却享受着死亡,并经常和米奇笑谈他仿佛又回到了婴儿期,有人帮他上厕所,有人帮他擦屁股……
在不同阶段都要享受着这个阶段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年轻时浪费青春时间,老了之后才开始后悔曾经。我欣赏莫里教授的欣然接受,他不羡慕健康人的身体,他只是努力地把这段时间过着充实,享受即使病痛中的美好的事。既然一天天都要过去,那么为什么不能利用我们能享受快乐和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害怕并恐慌死亡,衰老的到来。
不过:“一旦你学会怎么***,你就学会了怎么去活。”这句话好深奥。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8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侧束硬化症。比肿瘤更残酷的绝症。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莫里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不要去无谓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觉。一个人并不是除了伟大就是卑贱,绝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静静离开。其实幸福很简单,就在平凡之中。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9
Albom(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以及电视评论员,这本书是由他与昔日的大学教授Morrie(莫里)的谈话整理而成。作者在大学时期曾经是教授的得意门生,在毕业后因为忙于事业而多年没有与昔日好友和教授联系。偶然的一天作者在电视上获知Morrie得了一种严重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已经时日无多。于是他在老教授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的每周二去登门拜访他,话题涉及衰老、原谅、婚姻、家庭、欲望、有意义的人生等诸多方面。
谈论衰老。“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而且,年轻人还不够明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很有限,当人们在影响你,对你说使用这种香水可以变漂亮,或穿这条牛仔裤可以变得性感时,你往往就信了。其实那都是胡扯。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岁的年龄段,你就永远是二十岁那般浅薄。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谈论婚姻。“爱情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同样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而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是你们对婚姻重要性的信念。”
谈论时间。我们总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当所有美国人都在电视机前屏息观看OJ辛普森的“世纪审判”时,“我们为什么要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无谓的琐事上?他们并不认识辛普森,他们也并不认识和这件案子有关的其他人。然而他们却甘愿为此浪费掉时间,整日、整个星期地沉溺在他人的闹剧中。”
谈论欲望。当Albom(米奇・阿尔博姆)身处于腰缠万贯、声名显赫的足球明星当中追求名利时,Morrie(莫里)一针见血的点破他:“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谈论爱。“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学生问。
――与生活讲和。
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人世间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其实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活着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宏伟的事业中,还体现在平淡的生活中,默默的爱与付出中。真正的自我在剥除虚妄后变得既本真又空灵,也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莫里教授这样的指路人,而不是成堆的教程,我们需要这份醒豁。当感到困惑和迷茫时,也许这本书会帮我们想明白生活的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0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1
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坚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样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是的,就这样。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一天都能够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不用在意跳的是否优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尽管把自己的快乐或不快全随着汗
水发泄出来,跳的筋疲力尽,再美美的睡个觉。难道这还不是完美的一天吗?
正因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潜质。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但是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刻,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这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样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一样,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最后,他选取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走了。走的那样地令人心痛,令人无法说出再见。我坚信他是有意这么做的,他不想有凄惨的时刻,不想让人看见他断气的情形从而抹不去这可怕的记忆。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他安宁地活着。我仍然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而这门课,还在继续……
在这即将入秋的时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一个着实让我敬佩的人。当枫叶开始变得火红,随风盘旋的时候,我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像火红的枫叶一样,燃尽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点燃了我虔诚的心。: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2
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过这篇文章,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然后在他过世后,学生把他的笔记整理出了一本书,就是《相约星期二》。曾想过要看看这本书,不过不久就淡忘了……
寒假有时间整理我的书柜时,因为爸爸的书和我是放在一起的,所以一眼就瞄到了爸爸以前买的书。“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映入眼帘,这句话虽然精练却引起我的注意,记忆被回忆出,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既然当初没有看成这本书,那就趁寒假好好读读吧!
在书中我面对了一个很乐观,亲切,谈吐幽默的一个老人。他竟然为自己办了一场葬礼,并且随着每个人给他写的诗而又哭又笑。每天他都要面对他自己的萎缩,今天到哪里,明天到哪里?这几乎比死亡更痛苦,看着自己的身体不断萎缩,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但是这位社会学老教授却享受着死亡,并经常和米奇笑谈他仿佛又回到了婴儿期,有人帮他上厕所,有人帮他擦屁股……
在不同阶段都要享受着这个阶段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年轻时浪费青春时间,老了之后才开始后悔曾经。我欣赏莫里教授的欣然接受,他不羡慕健康人的身体,他只是努力地把这段时间过着充实,享受即使病痛中的美好的事。既然一天天都要过去,那么为什么不能利用我们能享受快乐和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害怕并恐慌死亡,衰老的到来。
不过:“一旦你学会怎么***,你就学会了怎么去活。”这句话好深奥的……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3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4
乍一看这标题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吧!其实不是!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临终老人和他的学生的故事。老人是社会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他的学生是一名记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给这个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时间是星期二。这便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这门课上了十四个星期,每个星期学生都如约而至。他们谈论的话题有: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凉。最后一堂课是老人的葬礼。每上一次课老人的病情就会加重,说话就会更困难。到最后,要靠学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说出话来。他是一名终生的教师。他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思考!也许谈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确很玄!谁也不知道下一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那么还在等待什么、犹豫什么、好好把握今天!每一个今天都是精彩的!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5
最近在看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还一知半解又有点震撼?没有一种统治能如思想统治这般强大从恐惧、茫然、自我怀疑到现在的慢慢释然,只有你想明白死的问题以后,才能好好地活,我们都害怕死亡,究其原因,是害怕自己还没有爱够,怕自己还没来得及去爱,来不及去道歉,来不及偿还,来不及看看未来。相信没有人会说是因为我还没来得及去赚钱和玩手机吧。
很显然,我们曾想破脑袋的生命价值,其实就在于和爱的人建立联系,共同生活。物质名利是基础和保障,也是一个虚荣心,甚至是一个逃避责任的借口罢了。当死亡来临时,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可笑。
这本书十天前看完的,一直没写书评,现在是时候了,我想,最好的直面死亡的办法,是做好现在该做的事,无愧你可能会说,就这么简单?这算什么答案。就这么简单,也很难。无愧于自己,意味着克制自律又要取悦自己,让自己保持快乐积极健康的生命状态。无愧于别人,意味着对所有人坦荡,时刻尊重温柔相待,从不敷衍。对自己很好很好,每天都会有感恩;对爱的人很好很好,每天都坦坦荡荡;哪怕有一天,有些人要离开,也不会太遗憾。人生就是一班观光车,到了某个地方,一些人就下车了,不舍但无悔,就足够了。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他们从此一直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
最好的直面死的方法,是今日无悔,这也是最好的直面活的方法。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6
在美国小女儿家忙里偷闲看了几本闲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本《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讲人生的,或者说是一位老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刻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那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交付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该书已译成中文。
这门课的资料有:世界、遗憾、死亡、对衰老的恐惧、家庭、金钱、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对待病痛、衰老、年龄、死亡的心态及有关的论述对我们年长者可能更有现实好处,关注更多一些,他乐观平和的心态和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我感到很受启迪。
莫里老人得的绝症,他是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得不便,但很快又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杯具。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要变老的”。是啊!正因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他说:“你就应发现你此刻生活中的一切完美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就应是个孩子时我乐意做个孩子,当我就应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学生问他你从来没有害怕变老?莫里说:我乐于理解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学生问: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总说我愿意变得年轻?莫里说: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满足,生活得不充实,生活的无好处。正因你一旦找到生活的好处,你就不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理解现状,并能自得其乐”。‘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因此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样看待死亡呢?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是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接近死亡并不必须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用心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他还说:“如果早知道应对死亡能够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他还设想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突然一句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
我因此摘录以上莫里老人的话,是读后我感到颇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乐观平和的心态,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杯具。
日过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龄过五就进入下一个整数,再过几天就是我七十五周岁生日了,过了生日就向八十迈进了。当我五六十岁时,还觉得七老八十离我还远,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员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问怎样会这样?倒不是我心态年轻,而是感到时光过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过去了。有人说要忘记年龄,其实不可能,每年家人为你过生日自然记起年龄,每一天日出日落就是时光的流逝。莫里老人还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讲和,活的豁达些,少操闲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为子孙留下什么,最近看电视剧蜗居,李老太太为给孙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没什么留的,因此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乐,少找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过平常日子,每一天看到太阳升起,高高兴兴的迎来新的一天,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余年。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7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莫里・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爱和坦然。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8
心的颤抖伴随着《相约星期二》扉页的`翻开。而后,一句话扑面而来:“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来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余秋雨先生的话让我的心更加颤抖,而我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咀嚼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当然也影响着我。爱的确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了,我们都要爱自己,因为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通过爱自己,我们也能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爱家人,特殊的血缘的纽带把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彼此之间会付出很多但也会有收获,因为我们互相深爱着;我们也要爱自己的朋友,友谊让我们知道,除了亲人间的爱还有友情能让人们真诚相待,无私奉献;我们也要爱大自然,她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得以世代延续;我们甚至应该爱身边的一切,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最伟大的力量,它超越一切语言,超越一切行为,它能使我们全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所以, 用心去爱吧!当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爱包裹起来!
另外,莫里面对疾病与死亡的态度也让我良久不能释怀。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类似的人,丛飞在身患绝症的时候,萦绕于心的并不是他的生死,他对此同样的豁达和坦然,他始终记挂的是他的“孩子们”;江涛也没有被病魔压倒,他也乐观,他也坦然,他写下《再给我十年》作为对病魔的抗争。他们为什么能如此乐观而又坦然面对人生的最后阶段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就是“爱”,而他们又都是对身边的一切如此得热爱,这就难怪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乐观坦然了。莫里他热爱生活,所以他不愿让如此美好的生活在一天天的怨天尤人中虚度,因此他选择了积极的生活下去,乐观坦然的和绝症进行着痛苦的挣扎;丛飞也同样,他深爱着他那些“孩子们”,那些虽然极度贫穷但淳朴善良的人们,对身边一切的爱早已把他的心填满了,又怎么能够再装下恨与怨呢?周涛也是如此,所以能够笑对生死。
我们也应该去爱,用爱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用爱来装填我们的心灵,用爱来使我们无畏。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自己的时候,我们却发觉自身似乎并没有做到上面这两点。生活在上海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们似乎越来越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淡忘了心灵的洗礼。于是,人们为了物欲而不惜自身,家人反目,朋友疏远,对身边的一切也都漠不关心。最终将会导致的结果就是,爱会离人们渐行渐远,而潜滋暗长的恨必将随之鸠占鹊巢,嫉妒与仇视也将接踵而至。那么,整个社会的摸样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着爱吧。朋友,请大胆得爱下去,尽可以把将来想得美好些!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19
《相约星期二》讲的是一位患有重病的老人,同时也是一位执掌教坛一辈子的大学教授,在自己为数不多的岁月中,不是在感慨命运不幸,不是在惋惜自己的一生,而是思考人生,将自己的感悟以每星期二相约的形式,讲给一位曾经教授过的学生,那里没有繁琐的公式,有的只是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人性的解剖……
老人的情况一天天变遭,但他仍然关注外界,他会为远在他国的难民的困难而忧虑,而伤心落泪,那时他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而是一位有怜悯之心的老者;他从不自怨自艾,他会因为由于他的开导使他人舒展眉头而快乐,从而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他爱他的家人,爱他的朋友,爱他身边的所有人,当大家都阴沉着脸给他举行葬礼时,他会说:到时不要烧过头了哦。他就是这么一位乐观,豁达,超脱的老人。我认为的超脱是游离于生活之外,超然脱俗的感觉,其实呢,不然,是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后看淡所谓的挫折,困难,有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怡然心境。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它已经从身边悄然而逝。有时老是感慨:时间都去哪了?时间从指间溜走,从发丝间飞过,增加了我们的年轮,亲吻了我们的脸颊,触碰了我们的额头,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有时总是回忆那美好的青葱岁月,不想让时间在脸上留下痕迹,可是在回忆的过程中时间已飞驰而过,要做的是珍惜当下,关爱亲人。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未来还未出现,唯有今天掌握在手中,是上天的恩赐……
在未来的道路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保持花开静好的心境,追求乐观、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爱和对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0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侧束硬化症。比肿瘤更残酷的绝症。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莫里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不要去无谓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觉。一个人并不是除了伟大就是卑贱,绝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静静离开。其实幸福很简单,就在平凡之中。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1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
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2
我不喜欢莫里,尽管他那样的人很难得,如果碰到的话我肯定也会为那样的人所触动、引发各样的情绪,被他的魅力所折服。还好书籍给了“离他很远”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距离。他看似完美,因为他正是非常邪恶,他的真诚为目的服务:永生。一个终生的教师,这看起来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总是试图教化他人的人”,这是很危险的。人必然会受自己的经历所限,也总有与主流追求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刻,“沉迷物欲”与“追求情感”并不总是主流,甚至“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总是主流。人们在现实里多有掩饰,一个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现出沉迷物欲的样子,说到底用语言将行为道德化分类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着总有人被否定。
这本书让人不安的`也在于此:看似你无法否认的真理,又时常显示出对另一些的压迫。而作为拥有话语权的人,他的声音必然使另一些声音被淹没,即便另一些声音并不主流,甚至卑劣,那也是人类的情感,并且某个时刻表现出不被主流认可的卑劣的人,并不是那个人的全部,他也不应该因为那样的时刻而被予以一种俯视的同情。举个例子大概是:你觉得嫉妒不好,为了幸福我应该避免将它看得太重。而我理解的是:你觉得嫉妒不好,我也觉得,但为了幸福我不会选择避免与它接触,而是为拥有这份人类的情感而感到一丝甜蜜,不幸是人的一部分,不幸的情感也是,究竟是承认它更容易达到幸福还是否定它更容易,就像“为什么非得追求幸福”一样,如果将语言用于纯粹分类,而与道德分割开来,一切会不会变得更加容易呢?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3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侧束硬化症。比肿瘤更残酷的绝症。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莫里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
不要去无谓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觉。一个人并不是除了伟大就是卑贱,绝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静静离开。其实幸福很简单,就在平凡之中。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4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侧束硬化症。比肿瘤更残酷的绝症。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莫里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
不要去无谓地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感觉。一个人并不是除了伟大就是卑贱,绝大部分就是平凡,偶然来到这个世界,平平凡凡活着,安安静静离开。其实幸福很简单,就在平凡之中。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5
读了阿尔博姆的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我知道这是他的三部作品(另外两部是《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和《一日重生》)中最好的一部。正因其中展现的,是一位智慧老人莫里教授应对死亡时,对生活的种种体会。
或迟或早,人总是会死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人们总是在死亡到来时才去应对,其实,早点思考死亡,也许能够让我们更从容的应对它,也许能够让生活的过程更有好处。
书中,米奇・阿尔博姆和他的老教授莫里讨论了世界、悔恨、衰老、金钱、婚姻、死亡、宽恕等多个话题,莫里教授深刻的认识,给人以深入内在的启发。
书中多次提到媒体对暴力、诉讼、侵犯等事件的渲染,与莫里教授的世界构成鲜明的对照。其实,媒体中的世界,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物欲横流以及大多数人浮躁心理的真实反映。
也许,我们能够认真一下思考莫里教授的话语,也许,我们能够过一种稍微不一样的生活。
好书是和作者做心灵的沟通,使自己更好地成长和生活,而不只是增加知识或茶余饭后的谈资。《相约星期二》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6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
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7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8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29
“父亲走过我们面前,
唱着树上长出的新叶
孩子们相信那到来的春
也会和着父亲起舞翩翩……”
这是E.E卡明斯的一首诗,在葬礼上由莫里的儿子诵读,听着那仿佛来自天堂的声音,我结束了阅读,安静地合上了书本。下午最温暖的阳光斜斜地从窗外探进来,碎了一书面的金黄。夕阳的余晖是刚结束的莫里,依旧有着灿烂光芒。
莫里这个可爱的小老头,带来了多少感动,又带走了多少人脆弱的情感。我能想象着作者米奇最喜欢的教授,他个子矮小,走路起来弱不禁风;穿上长袍的他看上去像是《圣经》里的先知,又像是圣诞夜里的精灵;它有一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它喜欢跳舞,摇滚乐,爵士乐,布鲁斯。
可是,他是个坚强的老头。一个让人尊敬到心痛又喜欢到心痛的人。年逾七旬的他在1994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在此后的一年内他天天被病魔无情地折磨着。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他得知自己患病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讲述他最后的生活,他要将他的最后光阴与最后幸福送给全人类,作为最后的礼物。以此告别他最可爱的生活。他找回了自己早前的得意门生米奇.阿尔博姆,在每个星期的星期二,为他上一堂课,课程的内容关于人生,关于死亡,关于一切人们躲避的真实。
一个罹患了绝症,来日无多的老人
一个搁浅了梦想,渐染世俗的学生
十四堂人生课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莫里老人虽然参透了这一切,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在恭恭敬敬地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备课。体验什么呢?体验死亡的来临。他知道这是人生课程中躲避不开的重要一环,但在以前却无法预先备课。就在临终前的几天,他告诉学生,做了一个梦,在过一座桥,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感觉到我已经能够去了,你能理解吗?”
莫里说“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
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营营役役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试着努力关注一大堆世俗标准下的重大问题,却又不时受着能言善辩者的鼓动诱惑,轻易放弃初衷和坚持,终于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迷茫,他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常常忽略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岁月流逝,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许他们已经到了莫里的那个时候了。于是他们便忏悔、哭泣……
所以,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样,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应该用莫里教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与他人,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再回头感叹,那时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再完美。
莫里,这个开朗乐观的老人,这个灵魂的精神导师还告诉我们:
“――与生活讲和。”
“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
“只有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
“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所感觉的,如果你想让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
…….
他让我们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30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相约星期二”吧。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31
每个人都会老,但是大多数人虽然知道却决不愿意理解这个事实。大家都愿意年轻,愿意停留在精力旺盛,身强体壮,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哪个阶段。但是那个阶段并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和经验。莫里很伟大,他乐于理解变老。他不羡慕别的年龄阶段,正因老去必定是建立在年轻之上的。其实我们也不必害怕变老,死亡才是人生的彼岸,老去只是离目的地,一片归于纯净的净土更近些而已。这就应值得庆幸。毕竟,拥有过了,奋斗过了,就足够了。如果硬要卡死在一个阶段,扼杀成长,这违背的上天和自然规律的事情,只怕不是上天的意愿,也不是我们应对死亡的回归时,该做的准备工作。我们不需排斥,不需反抗,只需要认真的’过好每一天,今日是今日毕,哪怕明天会死也死而无憾,问心无愧,那才是我们的人生应有的生活状态,虽然真正能做到的人极少,但是哪怕只吸取了一点,应用了一点,就已经足够受用终生了。(无愧此生足矣!)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32
陷入病痛中的莫里老人,在失去了行走能力,自理能力,告别了自己的隐私的情况下,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程,向我们阐述了生命应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把自己认作”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向我们证明了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并告诉了我们”学会了怎样死,便学会了如何活,有意义的活,只有拂去外表的尘埃,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谛”。
莫里提醒我们: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与自己和解。生命中最要紧的事,是学着付出爱和接受爱。不羡慕年轻,因为我们也曾年轻过。热爱人生,庆幸活着的每一天,不哀叹时间的逝去。接受自然规律的赐予,相信衰老只是人生的循环,无论是躯体的萎谢,还是病魔的缠身,都坦诚相待,以逝者的姿态进行当下的活。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33
心的颤抖伴随着《相约星期二》扉页的翻开。而后,一句话扑面而来:“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来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余秋雨先生的话让我的心更加颤抖,而我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咀嚼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当然也影响着我。爱的确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了,我们都要爱自己,因为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通过爱自己,我们也能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爱家人,特殊的血缘的纽带把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彼此之间会付出很多但也会有收获,因为我们互相深爱着;我们也要爱自己的朋友,友谊让我们知道,除了亲人间的爱还有友情能让人们真诚相待,无私奉献;我们也要爱大自然,她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得以世代延续;我们甚至应该爱身边的一切,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最伟大的力量,它超越一切语言,超越一切行为,它能使我们全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所以,用心去爱吧!当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爱包裹起来!
另外,莫里面对疾病与死亡的态度也让我良久不能释怀。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类似的人,丛飞在身患绝症的时候,萦绕于心的并不是他的生死,他对此同样的豁达和坦然,他始终记挂的是他的“孩子们”;江涛也没有被病魔压倒,他也乐观,他也坦然,他写下《再给我十年》作为对病魔的抗争。他们为什么能如此乐观而又坦然面对人生的最后阶段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就是“爱”,而他们又都是对身边的一切如此得热爱,这就难怪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乐观坦然了。莫里他热爱生活,所以他不愿让如此美好的生活在一天天的怨天尤人中虚度,因此他选择了积极的生活下去,乐观坦然的和绝症进行着痛苦的挣扎;丛飞也同样,他深爱着他那些“孩子们”,那些虽然极度贫穷但淳朴善良的人们,对身边一切的爱早已把他的心填满了,又怎么能够再装下恨与怨呢?周涛也是如此,所以能够笑对生死。
我们也应该去爱,用爱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用爱来装填我们的心灵,用爱来使我们无畏。
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自己的时候,我们却发觉自身似乎并没有做到上面这两点。生活在上海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们似乎越来越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淡忘了心灵的洗礼。于是,人们为了物欲而不惜自身,家人反目,朋友疏远,对身边的一切也都漠不关心。最终将会导致的结果就是,爱会离人们渐行渐远,而潜滋暗长的恨必将随之鸠占鹊巢,嫉妒与仇视也将接踵而至。那么,整个社会的摸样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着爱吧。朋友,请大胆得爱下去,尽可以把将来想得美好些!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篇34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
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